第776頁
從上古時代起,人們就經常觀看天象,研究星辰的變化,用來推測禍福吉凶,在選擇風水寶地的時候,也會加入天文學的精髓,天地之相去,八萬四千里,人之心腎相去,八寸四分,人體金木水火土,上應五天星元,又有二十四星對應天下山川地理,星有美惡,地有吉凶。凡是上吉之壤,必定與天上的日月星辰相呼應,而以星雲流轉來定穴的青烏之術,便是風水中最難掌握的天星風水。
風水術中的一個分支,古代帝王貴族,對死後之事非常看重,生前享受到的待遇,死後也要繼續擁有,不僅是這樣,他們還認為天下興亡,都發於龍脈,所以陵墓都要設置在風水寶地。雍正皇帝曾經將帝陵精闢地概述過,他說: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事已至此,呂濤也不在瞞怨什麼了,不就是一幅星象圖嗎,說不出來它的含意又能怎麼?
看著呂濤苦笑,並不是害怕眼前一切的李雪,心頭感覺到一股難以言喻地酸酸感覺。惡夢歸惡夢,但不能因惡夢影響了別人的情緒。許多年許多年來的獨立生活。早就讓她學會了自立,不依靠他人而生活,忽而李雪精神一振,放開了呂濤嚴肅道:“呂濤,你看那個、那個應該是七顆星,有什麼奧秘?會人會是人們常說的北斗七星?”
“人們常說的北斗七星?”呂濤問言,轉頭仔細看去,果然發現這七顆星大有奧秘,並非亂七八糟的組合,而是遵循了一種自然法則。呂濤點頭似乎想借話題改變一下這裡的緊張氣氛,因為北斗七星只是一種自然現象,怎麼討論,也無法與恐怖鬼神之類的話題扯在一起。反問道:“理解北斗七星的含義嗎?”
“理解一點,”李雪沒好氣的白了呂濤一眼。北斗七星眾所周知,讓自己回答是什麼意思,他不會連這一點常識都不懂。李雪雖然是這麼想的,但她也是真心想要得到自己也有發言權的時刻:想想道:“北斗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為斗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斗柄,古曰杓。北斗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還知道什麼?”大體上李雪說對了,呂濤沒有給予補充,那樣純粹是沒事找事。只能裝作不輕意地在她討論中插上一句半句,從邏輯性和常識性方面沒說錯也就行了。
“北斗七星屬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從圖形上看,北斗七星位於大熊的尾巴。這七顆星中有5顆是2等星,2顆是3等星。通過斗口的兩顆星連線,朝斗口方向延長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斗來,由北往西再展開。”初學認星者可以從北斗七星依次北斗七星來找其它星座了。大熊座中排成勺形的7顆星。古人很重視北斗,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為魁,組成北斗七星的“斗”,柄狀三星分別使——玉衡、開陽、瑤光那個明暗雙星。杓柄中央的星名叫“開陽”,相距11分處有一顆4等伴星,名“輔”,開陽星和輔星組成視雙星, 肉眼即能識辨。開陽本身也是一顆雙星。季節不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國古代人民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中,“玉衡”最亮,亮度幾乎接近一等星。“天權”最暗,是一顆三等星。其他五顆都是二等星。在“開陽”附近有一顆很小的伴星,叫“輔”,它一向以美麗、清晰的外貌引起人們的注意。據說,古代阿拉伯人徵兵時,把它當做測驗士兵視力的“試驗星”。北斗七星始終在天空中作緩慢的相對運動。其中五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而“天樞”和“搖光”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因此,在漫長的宇宙變遷中,北斗星的形狀會發生較大的變化,10萬年後,我們就看不到這種柄杓形狀了。又稱“北斗”。離北天極不遠,排列成斗形的七顆亮星。除(天權)星為3等星外,其餘六星都是2等星。把北斗七星斗前二星連接,並朝斗口方向延長約五倍距離即可找到北極星,常被用作指示方向和識別星座的標誌。”
“據稱,凡人性命五體,悉屬本命星官之所主掌。凡有男女於本命生辰及諸齋日,清淨身心,焚香持此真文,自認北極本命所屬星君,隨心禱祝,善無不應,災罪消除,”呂濤緩緩的走動了一下,神色平靜而嚴肅的著看向李雪。
李雪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儘量舒緩了自己的脾氣,儘量讓自己的語氣動聽一些道:“古人的信仰是從萬物有靈論開始的,也就說,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有靈魂的,而且靈魂和它所依附的物體二而一,一而二,意思是靈魂和具體的物可以分離,最簡單的說就是人死魂不滅,靈魂可以到陰間等候第二輪輪迴。古人最崇拜天與地,尤其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認為它們都是有神靈司掌,他們崇拜祭祀天地就是祭祀這些給予他們吉祥安樂的神靈。古代人類對自然界的第一個感覺是日夜的交替,對日月的信仰就是以日月在幽明之間的相互協調來比擬自然界的動態平衡,故古人有“致天下之和”的說法,把世界的平衡歸功於日月……唉,這些知識還是我在地攤書上偶爾看到的,書到用時方恨少古人不欺騙我們啊,如果平時多看一些雜書,現在也不至於這樣無用,活脫脫一個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