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844頁

    李梅的氣勢被呂濤含糊其辭的回答給逼了回來,一口氣差點。咽不回來,大胸脯不定上下起伏著,嫩臉鐵青:“那這些木頭呢?”

    “這木頭是怎麼搬運到這裡的,我真的不知道,”呂濤見李梅這般問話,也是將神色放的嚴肅了起來,聲音略沉道:“不過要追逐歷史的話,只能說當時人類居住於洞穴之中,沒有城市二字,森林的覆蓋率應是地面的百分之百。那時的人類。或許對樹木了解的不多,這麼粗大的樹木應該是最常見的東西。但這些樹離開了泥土水源和陽光,它仍然不會幹枯,雖然不再生長了,卻始終保持著原貌,萬年不朽的道理,我就說不上來了。”

    轉過這一處,一處洞壁畫中有一幅長5米的野牛,堪稱是史前藝術輝煌的傑作。這頭野牛線條簡練,整體塑造得強健有力,特別是那生動逼真的頭部,雖然只用單色塗繪,卻能完美地表現出體積感來。這麼逼真的動感效果,令現代人嘆為觀止。

    從這裡在往裡望去,窟頂就像一條長長的畫廊。走過方形大洞,裡面為圓形大洞,之後,洞窟隧道般的狹長,向兩邊分叉開去。崖壁畫上的動物形象有的大,有的很小,密密麻麻。重重疊疊,數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在3個洞內大體能區分出50多個幅面,100多隻動物。畫面大多是粗線條的輪廓畫剪影,在黑線輪廓內用紅、黑、褐色渲染出動物身體的體積和重量。最值得一看的當屆面前一個直徑近三米,高二十幾米的石柱。上面刻滿了大小基本相同的字體,銘文。

    “呂濤,你看這上面的文字,應該是銘文吧,”轉到一處岩石刻字時,停下腳步的李雪。意味深長的看了看那岩石字跡,聰明的她,立刻想起了曾經見過的銘文。

    呂濤一聽,嘴角卻是掛上了一抹苦笑。眼神中隱有笑意道:“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樣,一學就會。”

    “什麼訝,看過那麼多次了,哪能還記不住,只是無法理解它,”臉兒微微漲紅的李雪。輕抬起頭來,惡狠狠地瞪了呂濤一眼,居然敢這樣說自己。

    “怎麼講解它呢?”呂濤見李雪臉色一陣白,一陣紅。淡然輕笑的一手搭在了她腦袋上,輕輕婆娑著她的秀髮道:“其實銘文是這麼一回事,由於西周銅器斷代研究已進行得比較深入,所以西周金文在整個西周時期各個階段的面貌即大致得以明朗。鑑於青銅器銘文的發展階段與主要依據形制、紋飾進行的銅器分期似並不完全同步,同時也為了使對西周金文所發生的階段性變化在時間上有個較清晰的印象,其下以西周早、中、晚三期為序來概述青銅器發展、演化情況。雖然在一定時期內,青銅器銘文會有某些共同流行的,帶時代性的風格。然而這並不能排斥銘文風格上有某些不合主流的個性的體現。因為當時書寫銘文的作者在風格上未必皆雷同,所以,以下對各階段銘文特徵的介紹,就只是泛泛而談。

    西周早期金文可分兩個階段來概述:第一階段,主要是武王、成王時期,但康王時期(約偏早)仍有部分器銘具有本階段特點。在內容上,仍存在較多的字數很少的族氏銘文及其與先祖曰名組合的銘文。銘有此類銘文的銅器,多數當屬於商亡國後臣服於周人的商朝遺民。但自此階段開始,長篇與較長篇的銘文已多了起來,內容關係到許多西周初期的重要史實及當時的官制,軍制等。從總體上看,此階段金文扔保留了不少商晚期金文的持點。首先是布局不夠規整,依然是豎成行而橫不成排。字形大小仍不均勻。象形性還較強。書寫氣勢亦較豪放,筆畫較渾厚、凝重,有的筆畫中間粗肥,而首尾出尖,筆捺皆有波折。所有這些均與商金文近同。上述特徵可從武王時期的利簋與成王時期的保卣、甗侯鼎及康王時期(約偏早)的作冊大方鼎的銘文中得知。

    第二階段,康、昭王時期。此階段銘文多為較長篇或長篇,內容範圍與第一階段較長銘文相近似,亦多關係當時的戰爭、政治、封賜等重要史實。族氏銘文已少見。與第一階段銘文不同的是,多數銘文排列較第一階段規整,不僅豎成行,而且橫也成排。但仍有部分銘文由於每豎行字數與字的大小未能一律。在總體較整齊的情況下顯出個別的不整齊。此階段銘文有兩種字體形式。其一:字體筆畫仍顯渾厚,還有明顯的波折,部分筆面仍作中間粗兩頭尖形。如康王廿三年之大盂鼎銘文。 其二:字形一改過去較渾厚、豪放的書風而為規整、拘謹。多數字筆畫均勻,但仍有一些字點畫上作粗肥筆,如天字上一筆,王字下一橫,才(在)字橫畫與豎筆交接處等皆是,此外有的字右邊捺筆仍有波折。此種形式的銘文大致出現於昭王時期,如御正衛簋與啟卣銘。以上兩種字形屬於本階段之主流。但本階段銘文另有一種較鬆散的形式,每豎列字數基本相同,但因其字大小不一。橫排基本上不齊整,字形亦有波折,似仍具第一階段遺風。惟筆劃較細,且多圓筆。

    本期金文中記錄周王於宮廷進行冊命之禮的銘文始出現,並漸成套子。“子子孫孫萬年永寶用”之類文辭始流行。本期只有極少數銘文後銘有族氏名號。字體形式則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穆王時期,共王時期部分器銘仍有此階段特徵。銘文基本上沿襲以上所述昭王時期出現的那種小而規整、拘謹的字型,總體顯現出一種整潔的風貌。文字的象形性己甚弱,表現人體的字多不再作下跪狀而下肢向下伸展。第二階段,共王至懿王時。部分器銘於銘文布局之規整程度及字形結體上尚留有上一階段的一些特徵,但筆道 已粗細一致,進一步向線條化方向發展,波折與粗肥筆畫皆已不存在,這顯然是為了使書寫更加便利。而在字形上也相對上一階段拘謹的形式有所變化,顯得較寬鬆,此種風格的銘文可見於共王時的牆盤銘文。本階段另有一些器銘風格較別致,布局上均比較散漫,雖已無波折與肥筆,但字體比較開擴、敦厚。由上述可知,本期第二階段的銘文亦存在規整與粗獷兩種風格,而以前者為主流。但在本期末葉約孝王時,又已出現西周晚期金文的形式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84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