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66頁

    李梅信服的點點頭,依舊不死心的將目光轉向那五具石槨,有些討價還價道:“那這五具石槨呢,就這麼放過了?”

    李梅的話,讓呂濤了心中也是很不舒服,簡直不敢想像自己的生活會變得多麼糟糕透頂,這女人天生的占有欲哪裡能容忍到手的寶物歸他人所有。事到如今,可又怎麼擺平女人的心態呢?看來還得騙。有的時候,騙也是解決疑難雜症的最佳辦法。想到這,呂濤故做神態自若的指了指洞穴中的五具石槨道:“還是先找出口吧,這裡若有出口,這崖壁上的每一口棺材,我一口也不會放過的。”

    第二百三十章 無奈的隨葬國寶

    第二百三十章 無奈的隨葬國寶

    李梅在聽著呂濤如此深沉的喃喃細語聲,仿佛是融入到了那個盜墓的場景中去。然而,卻是讓她的嬌軀忍不住輕顫不止的是呂濤說的這些,仿佛是在忽言了事。她心中竟然泛起了一股被騙的感覺,石槨內沒有古董則吧,如有古董每一件文物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不死心的李梅,遺憾中又問了一句道:“真的不想打開看上一眼嗎?”

    按照古人的觀念,人死後埋入土中,是靈魂得到安息的最好處所。當歷史發展到商代,作為木棺的葬具從原始的保護屍體的純樸舉動,演變為等級森嚴的棺槨制度。商王和各級貴族死後,皆挖掘一巨大幽深的土坑,坑內用木材築成槨室,斂屍的木棺放在槨室正中,室外有大批奢華的車馬與器物隨葬,希望墓主死後像生前一樣享受榮華富貴。至周代,棺槨制度有了更加嚴格的等級規定,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但西周以前的墓葬只是平整的土坑,並無封土,《禮記》中記載:“凡墓而無墳,不封不樹者,謂之墓。”

    “算丁,這五具是石槨,據點很少有盜墓去開石槨的,”呂濤猶豫了會兒,才輕聲問道:“僰人民間傳說集《石槨之謎》里有則傳說云:僰人受到病疫威脅時,祖先神母告訴他們,要逃脫病疫的死亡威脅,只有實行岩葬。可見僰人行岩葬的原因是岩石對他們有保護作用,這是石崇拜的一種表現。而僰人之所以崇拜石,一方面如他們傳說的那樣,是為乞求平安而把靈柩葬在崖上,另一方面則是希望石頭能賜嗣於己,使自己的群體人丁興旺。如《太平御覽》卷五十三記載,馬湖江南岸有“乞子石”,“僰人乞子於此有驗”。很明顯,僰人的岩葬包含有以石求子的文化因素——即對生殖的追求和崇拜。”

    “石槨與木棺有什麼不同?石槨是否是某種權力與地位的象徵?”

    “石槨的設立,固然有保護內棺的作用,包含承重與防盜的雙重意義。但它又明顯地向後人昭示,在春秋中後期同類墓葬中僅有的一件石槨的出現,標誌著由豎穴式木槨墓向磚石結構的橫穴式崖洞墓轉變的一個徵兆,”:“位於河北省滿城漢墓和山東省曲阜九龍山漢墓,可以作為西漢中期新興的橫穴式墓的代表,兩墓分別在山崖中穿鑿巨大的洞穴作為墓室,其內部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地面房屋建造。與這種大型洞穴墓相呼應的,是中原和關中一帶的小型磚室墓與形狀、規格不一的石室墓的大量出現。”

    “現在怎麼辦?聽你的,” 此時,一.根刺兒仿佛哽在李梅喉頭。不知道在用什麼方式來打動呂濤,整個面色更加的陰沉了。

    “下去吧,”輕輕的一句話,便把呂濤.所有的沮喪,所有的失落全都給打破,女人終於服輸了。他開心的一把抱住李梅,淚水順著兩腮便流了下來。他永遠都相信他的兩個姐姐還是信服與他的,在他的心中兩個姐姐幾乎和神一樣。片刻後,呂濤慢慢地把李梅鬆開,用近乎溫柔的聲音對她們說道:“上來時,未經過這裡,還是留點精力看其它的吧。”

    三人整理了下裝備,發現一路.急行,丟失了不少東西,不過還好,基本的食物和武器沒丟失。整頓好後,三人再一次的行動了,目標:下山!

    手電筒的光,順著崖壁上的絕壁射下去,近處可以.清晰的看到如同刀刻的一樣,筆直地延伸到地下。在向藤蔓里看去,卻是黑呼呼的什麼也看不見。

    呂濤左右看了一下,推過一塊大石頭,往坑中扔下.去,十幾秒鐘後,陸陸續續傳來石頭撞擊岩層的聲音。根據最後傳來聲音的時間推測,這個深度在600米以上。

    俗語說:能上山,莫下海;能下海,莫鑽洞……在陰暗的.地下洞穴中,裡面可能出現攔路的毒蛇、蜈蚣、蠍子,亦可能有不明的毒氣散發出來。如果不小心被毒蝙蝠咬上一口,那註定不可能好受,地下暗河突然洶湧奔來,也極有可能在瞬間就奪去“入侵者”的性命。走在寂靜的藤蔓上,雖然身處溫暖的洞穴之中,但在較高的崖壁上,仍被些許的寒意所籠罩。一陣涼風吹過,李梅感到了絲絲的寒意,不由緊了緊外套領口。果然,這次下山的行進比上面那棧道上行走困難了許多,甚至出乎他們意料的困難!這背面的山坡,密密麻麻的藤蔓。特別難行,他們右手邊的一片藤蔓,更是密的風都吹不過!陰森森的,遠遠看去,就覺得比較嚇人。

    天坑世界不僅.是構成地球第四紀演化史的重要例證,更是長江三峽成因的“活化石”。被譽為“天下第一坑”的奉節小寨天坑是由於地下河發育,不斷掏空地表的岩層沙石而形成的巨大的喀斯特“漏斗”,地質年代非常“年輕”;狹長地縫的形成也是地下暗河往上“鑽”,地表不斷往下走的結果。該地區地下水漫長的活動演變造就了該區的地表面貌。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6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