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861頁

    家常菜人人會做,卻有好壞之分。巫術也是這樣,用得多了,就有高下之分。比如,巫師甲預測一天後下雨,巫師乙預測三天後下雨,結果一個月後下雨了,因為乙的預測最接近,大家就說乙的巫術最靈(這種思維方式在當時很正常,有人管它叫原邏輯)。那時候,巫師都是由高層領導擔任的。酋長和高層貴族組成了部落的最高統帥部,實際上也可稱宗教事務部,因為那時候的大事也就是巫術和打仗兩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如果哪位巫術玩得純熟,而且打仗勇猛,眾人肯定會推舉他做酋長,絕對依照“專家治國”的原則。正因為巫師都是當時的精英分子,所以後人追憶巫師的光輝形象時,說他們“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意思就是說巫師們都是智商極高的,而且有千里眼、順風耳,能準確地預測未來的吉凶。

    第四百零八章 暴富的盜墓者

    第四百零八章 暴富的盜墓者

    所以,最早的職業巫師其實就是咱們那些最早的有名有姓的老祖宗。黃帝、蚩尤。都是把巫術練到頂級的巫師。在黃帝蚩尤大戰中,蚩尤作法請神下雨,黃帝則驅動旱神天女止雨。蚩尤鬥法失敗,於是被殺。這是典型的巫師鬥法!倒真驚天地,泣鬼神。更重要的是,這一仗決定了我們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而不是“蚩尤子孫”。

    其他能在史書上留一筆的上古賢君賢臣,多半也都有巫術絕活。據說大禹在治水的時候有一種奇怪的步伐,這套“凌波微步”被後來的道士們奉為“萬術之根源,玄機之要旨”,比之少林寺的《易筋經》亦未遑多讓。商湯為了求雨,要點火自殘,有人說這是裝樣子,但如果不是大家公認他是全國最好的巫師,他即便想作秀也沒機會。

    “傳說時代”是巫師的黃金時代,到了有實物、文字證據的時代,巫師就不太靈光了。商代家大業大,國王要高瞻遠矚,政治活動越來越重要,宗教事務就分別交給手下人去打理,分工也越來越細。於是就有了專門整理巫術檔案的“史”,有了專門負責禱告的“祝”。有了專門負責整治王八的“卜”;真正原始意義上的巫師,只負責跳舞求雨。更慘的是,當時盛行“暴巫”——天旱時把巫師放在烈日下曝曬來感天動地求得雨水。做巫師做到這個份上,真是失敗中的失敗。

    祭台上放有不少青銅的燈台,都製成燈奴的形狀,燈奴雙膝跪倒手托寶盞,盞內的燈油早已燒乾,這些銅燈一盞挨一盞,根本數不清有多少,隨便拿出去一盞到市面上,憑這工藝,這年代,這齣處,這歷史,絕對值大錢。

    站在大堆的財寶之上,心旌神搖,要硬生生的忍住,沒點定力還真不行,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去看那些好東西,儘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迷離之中的呂濤,無意之中看著李梅的比自己的神態還要迷離。越看越覺得其中必然隱藏著什麼秘密,可是就是隱隱約約,始終抓不住這一絲靈感,使得他們倆緊皺著眉頭苦苦思索,連自己給他們說話她都顧不上理了。沒好氣道:“想什麼呢?”

    “我在想有一天離開這地下世界,我們一定要拿著這些物證,去找國際洞穴協會秘書長。讓他親自為我們頒發探洞探測技術合格證書,這可是進入地獄的資格證書,”李梅臉頰微紅,很是不爽的瞪了呂濤一眼。

    李梅這個玩笑雖然有些冷酷,但呂濤自己的心裡卻很清楚,探洞者是與死神同行,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至近代探險以來,全世界每年都有近百名以上的探洞者遇難,看上去數字不大,但從職業上來看,大大超過了職業探洞者的百分之二十幾。

    “一定能得到那探洞探測技術合格證書的,”呂濤懶洋洋的點上了一支煙,拍了拍的李梅肩膀,吞雲吐霧道:“多少世界,或許人類還是頭一次在地下世界行走這麼久。”

    “人類頭一次在地下世界行走這麼久?”李梅失神的眼睛看了看呂濤,深思熟慮琢磨著這句話的含義。片刻後,又看了看周圍的環境道,“呂濤,我們現在大概是在哪裡?會不會已經走出了四川境界?”

    呂濤抬頭看了看李梅,把手搭在她肩上,盯著李梅的眼睛 。一字一字地回去道:“走到哪裡?我不知道,反正沒走出四川境界。”

    李梅幾次張了張嘴,卻還是沒有說出口。好半晌後,才緩緩搖頭道:“走哪都無所謂了,一路走來,盡飽眼福了。”

    此時的李梅,或許已經沒有了其它的選擇。逃出這裡,是不現實的。進入地下世界,的確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洞穴探測還是吸引著很多勇敢者,洞穴探險游因其探險洞穴景觀的神秘性、刺激性和挑戰性外加運氣好時,還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更加吸引了眾多旅遊愛好者,尤其是一些喜歡一夜暴富的盜墓者。不過各地政府需要提醒眾多的洞穴旅遊愛好者,在進行洞穴探險時一定要注意安全,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沒有多年的探洞經驗時,最好不要貿然進入未經探明的新洞,以免危及自身安全。

    中國文明究竟起源於何時,這是一個至今仍爭論不已的問題。國際史學界一直不承認中國古書文獻中的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存在。我認為商代以前可能已經有文明,但至多是一些不成熟,缺乏連續性的文明,目前考古學所能證實的第一個比較成熟的文明是我們從殷墟的古蹟中看到的,也許,這些青銅器、甲骨文、商代建築體現出來的文化,正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原點。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86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