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老謝就這樣走了,清貧、潔白、樸素,沒有留下任何污垢。人生在世,五十三年,他匆匆來了,又匆匆走了,他要做的事情遠沒有做完,他能使的力氣都全部使出來了,直到那奔向校園的自行車踏板的最後一次踏動!
……
人壽幾何?誰也不能預料。有的人於國無益卻活得太久了,有的人於民有用卻死得太早了,不但什麼都未及準備,而且這個世界還欠了他太多的債,直到他死後,活著的人才意識到許許多多對不起他的地方,需要補償,需要為他做點兒什麼,“爭”點兒什麼,卻又太晚了!
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周明牂光臨他最心愛的學生的寒舍,望著謝以銓棲身二十多年的、寒傖而又擁擠的斗室和他留下的孤女寡妻,老教授潸然淚下,感嘆唏噓。以銓,他工作得那麼出色,卻生活得這樣艱難!周教授找不到適當的語言安慰死者的妻子,只能問問他:有什麼困難和要求?
謝以銓的遺孀涕淚橫流。她的頂樑柱倒了,丈夫把家裡的重擔都交給她了,她不知道以後的路該有多難走!這房子該修,兩個女兒要吃飯,要上學……,這都是橫在她面前的難關。但是,更使她動心的是丈夫,為了讓丈夫走得更安然,她提出:“老謝的副研究員職稱問題……”
這一條,像一塊巨石砸在周教授的心上!
這也正是他最關心的問題,作為一位老教授,他當然明白職稱意味著什麼,那是一名知識分子的學術水平、成就高低、貢獻大小的標誌,是國家權衡人才的尺度。知識分子可以不在乎薪水的多寡、職務的升降,但是,他們十分愛惜自己的名譽,他們需要得到國家和社會對於自己的知識才學的尊重。謝以銓在科研上有重大成果,學術上有諸多的著作,並且協助周教授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研究生。他是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主持人和參加者,是《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昆蟲卷》的編委,是農大許多屆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的成員。他教的學生獲得了博士、碩士學位,而他自己仍然是一名講師!一九八二年評定職稱時,他曾申請提升為副研究員,並經教研組、昆蟲專業和植保系職稱評審委員會討論通過,上報學校。學校同意上報,但因為考慮到副研究員屬於科研系列而不屬於教育系列,尚需“打通上報渠道”。未幾,全國職稱評審工作凍結,而“渠道”還未“打通”,謝以銓的申報材料走至中途而鯁住,沒有結果。他當然還是一如既往的工作,但同代人甚至後來者已評上了副教授,他仍以講師的身份和教授、副教授一起帶博士生。四年之後,職稱評審工作再度進行,把他和“小字輩”們列在一起評了,旁觀者認為這次謝以銓當之無愧、萬無一失了。可是,結果卻使他再次落空。究其原因,自然是有些說法的,這次有這次的標準,逐項審核,對謝以銓很不利。比如:兩次重大科研成果,是周教授帶頭搞的;大部頭的著作和許多篇學術論文,是周教授領銜主筆;帶研究生,是周教授掛帥……而且謝以銓的主要工作是科研,教學學時自然也就比不上別人多,等等。這使周教授叫苦不迭,而又有口難辯!三十一年,他和謝以銓並肩戰鬥,情同父子,從來也沒有分過你我。謝以銓是他的學生,出於對老師的尊重,當然不會跟他爭名次,何況沒有周教授牽頭,許多項目不能上,著作和論文難以發表,周教授本是甘願以自己這塊“牌子”充當為以銓劈山開路的板斧,卻不料成了他的攔路石!謝以銓的名字常常排在後面,充當“老二”甚至“老三”,“論功行賞”的時候就有差別了,始料不及!天知他知謝以銓這個在名次上甘居人後的實幹家是怎麼工作的,周教授出於對他的絕對信任,常常放手地讓他去主持科研、教學和著作,而且年事已高的老師最終總要把這項事業交給學生,謝以銓正是最理想的接班人!但是,這些話要講得清楚卻很難。儘管周教授和其他教授在職稱申報材料的“專家鑑定意見”一欄里一一列數了謝以銓的學術成就並給予高度評價,懇切陳辭:“謝以銓同志早已具備副研究員的學術水平,建議提升他為副研究員,並援教師例作為上屆提職工作遺留的問題計算開始提職年份”,但這一誠摯的願望卻最終仍然沒有實現!
現在,死者的妻子代他向恩師提出了這個極為棘手的問題,周教授萬感交集,卻無言以對。
死者的妻子卻並不了解此時周教授的心情,她試探地問:“聽說這次已經通過他為副研究員了?那……希望能從八三年算起!”
周教授不敢看她那哀傷而又懷有希冀的眼神。看來,她什麼都不知道,還想“從八三年算起”呢?八七年都沒有他!但是,他能說嗎?老教授的嘴囁嚅半天,還是難以啟齒,他不忍再刺激這個已經遭了橫禍的女人!
周教授默默地告辭了,把萬語千言都和淚吞下了。
年齡相差將近三十歲的兩代植保專家在崎嶇的事業之路上不期然地分手了,謝以銓沒有跟著老師走完漫長的征途。他們在事業上的親密合作,是在桂林柑桔研究所結束的。那裡,綠葉披紛、碩果纍纍的柑桔記載著他們的建樹,也象徵著他們的品格。這令人想起郭沫若的名劇《屈原》中三閭大夫以《桔頌》向他的學和玫知己嬋娟獻祭的感人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