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5頁

    我把母親家祠堂里的人打發走,讓袁斌在那裡教我。王家祠堂清靜、地方大,袁彬的師兄弟也來練功,最多能有十幾個,其中有唐師的得意之徒張鵬瑞,王振國、閻錫坤,王殿。

    王殿是個六十一歲的人,會打火炕。唐師這麼多徒弟都在我那兒練武,唐師自然會總來,後來王殿在祠堂里打了個火炕;唐師就住下來了。一年後,唐師的徒弟們對我說:“你給唐師傅磕個頭吧!”

    我就向唐師求拜師,唐師說:“你為人痛快,我喜歡。”收下了我。

    形意門規矩大,拜師要有引薦師,我的引薦師叫楊樹田,他是開茶館的。供桌上供有劉奇蘭,李存義的名號,還從街上買來達摩畫像,都一一磕了頭。當時還算了拜師的時辰,用的是“達摩老祖一張金”的算法。因為兩處要用到達摩,所以有人也管形意拳的秘訣,叫達摩老祖一張金。

    練武的人不迷信,說話講信用,說出來就算話,還不能有脾氣,武藝要教給不使性子的人。練武人都不生氣,尚雲祥便一點脾氣沒有,只是有時練武人了迷,他用腦子練拳,吃飯走路都是這個,別人從背後走來,他一返身就是打人的氣勢,但他一下能醒過來,從沒傷過人。  

    拜尚師的引薦師是唐師,行禮後請尚師到前門外的萃華樓吃飯,加上尚門的師兄們有十來人,趙師母沒去。當時用的是日本人在中國造的錢,紙幣上有孔子有天壇,民諺講:“孔子拜天壇,五百變一元。”說這種錢貶值快,此宴用去我一百佘元。

    尚師功力純,薛顛變化多,唐師腿快。唐師學了李存義的全套,包括道法、醫藥,有人問唐師:“形意拳的內功是什麼?”唐師回答得特別好,他說:“形意拳就是內功。”

    就是這個,不再別有什麼內功。①所以,習者不要對“三抱、三頂”等古譜說詞輕易放過,不要以為只是用來校正拳架的。唐師與薛顛緣淵深,唐傳形意中串有薛顛的東西。

    國術館在天津河北區,當時天津分河北、河東、西頭、下邊(租界以南)。國術館是三間正房,兩間耳房,院子很大。李存義作館長的時代,李振東做李存義的搭檔。

    關於李振東,閒話多,有人說他是沾李存義的光,有人說是他護著李存義。練拳的人面子薄,一輸就一輩子抬不起頭,同時又話多,知道有這種習氣,什麼話一聽就過,最好。

    練武的人不講錢,國術館背後有財團支持,來學拳交不交學費都可以。國術館在薛顛時代,吸納了許多文化人,薛顛把《象形術》一書寫出來後,請他徒弟、朋友中的文化人斟酌詞句,此書用語極其準確,既有境界又實在,千錘百鍊,的確是國術館的經典。  

    薛顛寫書準確,武功也是求準確。他氣質老成,有股令人不得不服的勁,幹什麼都顯得很有耐心。形意拳是“久養丹田為根本,五形四梢氣攻人”,首重神氣,所以眼神不對就什麼都不對了。他教徒弟管眼神,身子步法要跟著眼神走。他說,比武是一剎那就出事,一剎那手腳擱的都是地方,就贏了。所以他校正學員拳架極其嚴格,不能有分毫之差,說:“平時找不著毛病,動手找不著空隙。”

    他是河北省束鹿人,有著濃重的口音,他愛說:“擱對地方。”他一張口,我就想笑。

    李存義說:“形意拳,只殺敵,不表演。”形意拳難看,因為拳架既不是用於表演也不是用於實戰,它是用來出功夫的。

    拳架出功夫可以舉一例,練形意拳總是擠著兩個膝蓋,磨著兩個脛骨軸,一蹲一蹲地前進,用此打人就太糟了,兩腿總並在一塊,只有挨打的份。其實擠膝磨脛的目的,是練大腿根,大腿根有爆力,比武時方能快人一籌,這是功夫。

    形意拳專有打法,那是另一種分寸。薛顛的打法,在“占先手”方面有獨到之處。示範時,做徒弟的防不住他,他的手到徒弟身上,就變打為摔了,把人摔出去,又一下撈起來,在他手裡不會受傷。做徒弟的被他嚇幾次,反應能力都有所提高。  

    飛法便是練這份敏捷。飛不是鳥拍翅膀的飛,是另一個字(想不起來,暫以飛字為準)。飛法中含著猴形的精要,薛顛的猴形中有一式名“猴捅馬蜂窩”,猴子捅馬蜂窩,一捅就跑,它怕蜇著。所以猴形的發力就是一發即縮,飛法就是練習瞬間收力,收得快,發出去就更快了。以飛法可以窺見薛顛比武速度的一絲奧秘。

    就像形意拳劈拳叫“劈抓”,不但要劈出去,還要抓回來,能抓回來的拳才叫劈拳,因為有個迴旋勁,一去不回頭的拳打不了人。

    象形術飛法是八字訣,大拇指和食指張開,後三指握著,像比劃數字“八”。八字訣上挑,猴捅馬蜂窩般挑敵眼。但握八字不這麼簡單,拳頭也能封眼嘛。主要是挑著八字練功,能把手臂的筋挑通了,比武時方能有靈動,有奇速。

    雲法握劍訣也是此理,與形意的“擠膝磨脛”一樣,練的時候多練點,比武時方能高人一籌。

    飛法練收勁,一挑即撤,順這股撤勢便是搖。所以飛法與搖法是一體的,搖不是左右平搖,而是划槳式,就像用一隻漿劃舢板一樣,左劃一漿,扭身再右劃一漿,力向後下方,要深入。

    

    搖法沉厚,貼身摔人,與飛法相續,由極輕靈變極粘重,習者玩味日久,遍體皆活。讀者修習象形術,要以書為本,那是大體,我只是舉了點例證,勿止於我言,斷了追究。

    我第一次見薛顛,一見他的狀態,就知道是個跟尚師一樣的人,一天到晚身上走著拳意。他輕易不說話,一說就是大實話。

    比如他送我一對護手鋼鉤作見面禮,見我很喜歡,就說:“使雙鉤的竇爾敦也就是在戲台上厲害,能贏人的是劍棍刀槍,這東西沒用。”我覺得特逗,哪有這麼送人東西的?

    但只有這種人才能練到武功的極處。

    【附《內功四經》】

    『山西宋氏形意門傳有《內功四經》,附錄如下,僅供參考:

    〔原跋〕

    此書得自清初,總憲王公得於水底石函之中,初無可解。百年之後,南溪子悟識參機,方知是仙傳至寶,付於知己宗景房。學者用之,必須由內功入手學練,納卦次之,神運又次之,地龍收功,大略不過如此也。尚望同志者詳註參學是幸。

    北京宋約齋得於燕都,劉曉堂先生得於瀋陽工部庫中。

    〔內功經 卷一〕

    內功之傳,脈胳甚真。不知脈絡,勉強用之,則無益而有損;前任後督,氣行滾滾,井池雙穴,發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嘆無垠。任脈起於承漿,直下至陰前高骨;督脈起於尻尾,直上由脊背過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至。井者,肩井穴也,肩頭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頭分中即然,此周身發勁之所也。龜尾升氣,丹田練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從尾骨盡處用力向上翻起,真氣自然上升矣。臍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時,存元神於此處耳。小腹正中為氣海,額上正中為天心,氣充於內,形光於外也。既明脈絡,次規格式。格式者,入門一定之規也,不明此,即脈絡亦空談耳。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背平而正。正頭、起項、壯麵、神順、肩活,胸平背自平,身微有收斂之形,此式中之真竅也。足堅而穩,膝曲而伸,襠深而藏,肋開而張;足既動,膝用力,前陰縮,兩肋開,氣調而勻,勁松而緊;出氣莫令耳聞,勁必先松而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勿使有聲。提者,吸氣之時,存想真氣上升至頂也;下者,真氣降歸于丹田也;伏者,覺周身之氣漸小,墜于丹田,龍蟄虎臥潛伏也。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