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如果楊說無誤(侯外廬即釋「作邦作對」為「營國經野」1262),這就是耦國之積極意義的一個先例。但這個先例後來不但沒有被推崇為「先王之法」,反而遭到嚴格否定,也許對於周人來說,創業可以耦國,守業卻不可以耦國,兩者所受的環境壓力不同,制度上自然該有相應的不同。
那麼,守業可不可以耦國呢?讓我們進入角度之二,看看他山之石。
羅馬帝國在一些重要制度上顯示出與周人完全不同的地方,比如,周人為了社會穩定而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制,這似乎是在穩定與發展之間選擇了前者,而羅馬的皇帝們一度把皇位傳給富有才能的養子們,這一制度使得極有才能的統治者們一個接一個地上任。到了哲學皇帝馬可·奧勒留執政時期,他把皇位傳給了親生兒子康茂德,後者的頑劣成性無論為羅馬帝國還是為他自己都招致了災難性的後果,羅馬帝國從此進入了一個混亂而衰敗的時期。1263
到了戴克里先執政的時候,他發覺龐大的帝國難於治理,便作出一個在我們看來非常難以置信的決策:把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自己管轄東部,讓一位能幹的將軍(也是他的好友)馬克西米安管轄帝國的西部,是為兩位「奧古斯都」。羅馬人看來不大具有「天無二日,民無二君」的觀念,相反,「戴克里先本人仍然墨守舊觀念,認為統治者就是最高的長官,認為皇權應屬於一個最賢明的人或一些最賢明的人,即所謂一個元首或幾個元首」。1264
有了兩個元首這還不算,戴克里先很快發現就算同時有兩個皇帝也無法應付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明智的戴克里先發現四周全受到野蠻人攻擊的帝國,需要在各個方面安置重兵和一個皇帝。出於這一考慮,他決定再度分割他手中的難以駕馭的權力,用一個較低一級的愷撒的稱號,把它分給兩個才德卓著的將軍,讓他們和他享有同等的君權。」1265於是,在六年之後,這兩位奧古斯都又各自挑選了兩位「愷撒」作為自己的副手和繼承人,兩位奧古斯都保證在二十年後退休,屆時會把位子讓給兩位愷撒,而兩位愷撒繼續以同樣的方式選擇自己的副手和繼承人。為了鞏固四人之間的關係,兩位奧古斯都讓兩位愷撒離了婚,然後分別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這四個人各自占據一處帝國的戰略要地,每一條法律都是由四個人的名義聯合發布的。戴克里先試圖以這樣的制度來穩定帝國的統治,永遠杜絕爭奪王位的戰爭。威爾·杜蘭評論道:「這是一種明智的安排,具有各樣的優點,但卻破壞了統一,減少了自由。」1266
「破壞了統一」是一目了然的,所謂「減少了自由」,因為戴克里先接手的帝國已經積弊日深、無事不難,於是,在應對非常時期而使用的非常辦法下,「國家就變得至高無上了;國家對個體的興趣並不在於將其當作個體,而僅僅當作某個行業或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成員而加以組織,以滿足自身經濟或行政方面的需求。結果每一個體就此變成國家的奴隸。」1267——這種古代社會的常態按說並不足以使論者吃驚,儘管「個人自由」是個近代以來才獲得普遍意義的觀念。1268當一名鞋匠已經習慣於「代表製鞋業」向皇帝謙卑致意並感念皇恩浩蕩的時候,觀者當會相信威爾·杜蘭的評語下得不錯。
戴克里先確實止住了帝國的頹勢,而且他看上去也確實像是一位慈愛而無私的父親。二十年後,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又作了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他們當真如約退休了。這是公元305年,在中國是晉惠帝永興二年。
孟德斯鳩在分析戴克里先這一「四帝共治」(Tetrarchy)制度的時候,認為他首先是鑑於之前的羅馬帝國常常由近衛軍廢帝立帝的混亂局面(戴克里先自己就是這樣上台的),而一旦同時有了四支主力軍隊由四位統治者分別統率,互相之間自然就會起到一種制衡的作用——任何一支軍隊都沒有足夠的力量把他們自己的首領推上皇帝的寶座了。同時,戴克里先還把近衛軍長官的權力限制在民事事務之上,並把原先兩個長官的名額增加到四個。1269
這一切安排看上去都是出於權力制衡的考慮: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是心懷叵測的陰謀家,但權力的制衡局面會使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實現自己的陰謀。對於習慣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和「修齊治平」傳統的中國人來說,戴克里先實在是過於小人之心了。
這樣看來,上台伊始的戴克里先的處境和黃袍加身的趙匡胤非常相似。趙匡胤在後周作殿前都檢點的職務,大約正相當於近衛軍長官,而像這樣被黃袍加身作了皇帝的在他之前已經有過三個了。依錢穆說:「幾十年中間,軍隊要誰做皇帝,誰就得做。趙匡胤昨天還是一殿前都檢點,今天是皇帝了,那是五代亂世最黑暗的表記。若把當時皇帝來比宰相,宰相卻有做上一二十年的。相形之下,皇帝反而不像樣。」1270
類似的環境往往會激發不同的人們作出類似的選擇。趙匡胤也有著與戴克里先類似的考慮,但大約是出於東西方傳統的差異,趙匡胤的方式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又把兵制搞成兵不習將、將不習兵的樣子。所以,雖然兩人有很多共同的舉措,但趙匡胤與戴克里先的根本區別是:兩人雖然同樣致力於加強皇權,但戴克里先雖然一方面徹底斷絕了共和傳統,以君主而不是第一公民的身份君臨天下,但另一方面,他居然實實在在地把皇權拆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