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81頁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但我的轉述就結束在這裡了。瑞格瑞格所生活的這個頗有原始風格的村子是很有一些代表性的。如果我們把瑞格瑞格的村子假想到幾千年之前,在漫長的社會進程中,人們又會怎樣傳說和解讀瑞格瑞格的故事呢?他會是許由,還是伯夷、叔齊?

    回顧經學史上種種的翻雲覆雨、此起彼落,人們一方面借著對舊有的經典文本的解讀,借著對古老歷史的虛構而誕生出種種新的思想,一方面也因此而產生了太多的爭執和太多的拘泥。——至於後者,正如王守仁的一首《碧霞池夜坐》:

    一雨秋涼入夜新,池邊孤月倍精神。

    潛魚水底傳心訣,棲鳥枝頭說道真。

    莫謂天機非嗜欲,須知萬物是吾身。

    無端禮樂紛紛起,誰與青天掃宿塵?1615

    時值明代著名的「大禮議」波瀾乍起,新皇帝是該稱生父為父親還是叔父,這個看似荒謬的問題陸續使百餘大臣下獄,使十餘人死於廷杖。作為精通禮學的名人,王守仁對此事竟然不置一辭,箇中原委,大約在這首詩中可以窺見一二。至於前者,質疑、推翻、重建、再質疑……從來沒有過一個固定的儒學,也沒有過一家固定的儒家思想。作為一門政治哲學,時局既變,儒學也總是應時而變。它雖然是本土學術,卻不是、也不甘於只是一門地區性知識——從這層意義上說,它絕不是相對於西學的所謂國學,畢竟「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於上。大勢相迫,非可閼制。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1616這段話出自梁啓超的《論不變法之害》,而正是在這個時候,經學的歷史便基本結束了。  

    引用書目

    叢書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註疏》標點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註疏》。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註疏》。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註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註疏》。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註疏》。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註疏》。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註疏》。

    二十四史(點校本),中華書局。

    《史記》,1959年。

    《漢書》,1962年。

    《後漢書》,1965年。

    《三國志》,1959年。

    《南齊書》,1972年。

    《隋書》,1973年。

    《北史》,1974年。

    《舊唐書》,1975年。

    《新五代史》,1974年。

    《宋史》,1977年。

    《明史》,1974年。

    《新編諸子集成》,中華書局。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1983年。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1994年。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1987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2001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1988年。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1998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1990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1998年。

    黃暉《論衡校釋》,1996年。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1986年。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管子校注》,2004年。

    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1992年。

    汪榮寶《法言義疏》,1987年。

    楊丙安《十一家注孫子校理》,1999年。

    古籍

    [漢]服虔/撰,[清]袁鈞/輯《春秋傳服氏注》,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17冊,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浙江書局刻鄭氏佚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1980年。

    [漢]何休《左氏膏肓》,《漢魏遺書鈔》。  

    [漢]賈逵《春秋左氏傳解詁》,《漢魏遺書鈔》。

    [漢]劉向《古列女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漢]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漢]劉向《五經通義》,《漢魏遺書鈔》。

    [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漢]譙周《五經然否論》,《漢魏遺書鈔》。

    [晉]范寧《榖梁傳例》,《漢魏遺書鈔》。

    [晉]束皙《五經通論》,《漢魏遺書鈔》。

    [晉]樂資《春秋後傳》,《漢魏遺書鈔》。

    [漢]許慎《五經異義》,《漢魏遺書鈔》。

    [漢]袁康《越絕書》,《中國野史集成》,巴蜀書社,1993年。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8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但我的轉述就結束在這裡了。瑞格瑞格所生活的這個頗有原始風格的村子是很有一些代表性的。如果我們把瑞格瑞格的村子假想到幾千年之前,在漫長的社會進程中,人們又會怎樣傳說和解讀瑞格瑞格的故事呢?他會是許由,還是伯夷、叔齊?

    回顧經學史上種種的翻雲覆雨、此起彼落,人們一方面借著對舊有的經典文本的解讀,借著對古老歷史的虛構而誕生出種種新的思想,一方面也因此而產生了太多的爭執和太多的拘泥。——至於後者,正如王守仁的一首《碧霞池夜坐》:

    一雨秋涼入夜新,池邊孤月倍精神。

    潛魚水底傳心訣,棲鳥枝頭說道真。

    莫謂天機非嗜欲,須知萬物是吾身。

    無端禮樂紛紛起,誰與青天掃宿塵?1615

    時值明代著名的「大禮議」波瀾乍起,新皇帝是該稱生父為父親還是叔父,這個看似荒謬的問題陸續使百餘大臣下獄,使十餘人死於廷杖。作為精通禮學的名人,王守仁對此事竟然不置一辭,箇中原委,大約在這首詩中可以窺見一二。至於前者,質疑、推翻、重建、再質疑……從來沒有過一個固定的儒學,也沒有過一家固定的儒家思想。作為一門政治哲學,時局既變,儒學也總是應時而變。它雖然是本土學術,卻不是、也不甘於只是一門地區性知識——從這層意義上說,它絕不是相對於西學的所謂國學,畢竟「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於上。大勢相迫,非可閼制。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1616這段話出自梁啓超的《論不變法之害》,而正是在這個時候,經學的歷史便基本結束了。  

    引用書目

    叢書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註疏》標點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註疏》。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註疏》。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註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註疏》。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註疏》。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註疏》。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註疏》。

    二十四史(點校本),中華書局。

    《史記》,1959年。

    《漢書》,1962年。

    《後漢書》,1965年。

    《三國志》,1959年。

    《南齊書》,1972年。

    《隋書》,1973年。

    《北史》,1974年。

    《舊唐書》,1975年。

    《新五代史》,1974年。

    《宋史》,1977年。

    《明史》,1974年。

    《新編諸子集成》,中華書局。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1983年。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1994年。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1987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2001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1988年。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1998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1990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1998年。

    黃暉《論衡校釋》,1996年。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1986年。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管子校注》,2004年。

    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1992年。

    汪榮寶《法言義疏》,1987年。

    楊丙安《十一家注孫子校理》,1999年。

    古籍

    [漢]服虔/撰,[清]袁鈞/輯《春秋傳服氏注》,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17冊,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浙江書局刻鄭氏佚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1980年。

    [漢]何休《左氏膏肓》,《漢魏遺書鈔》。  

    [漢]賈逵《春秋左氏傳解詁》,《漢魏遺書鈔》。

    [漢]劉向《古列女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漢]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漢]劉向《五經通義》,《漢魏遺書鈔》。

    [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漢]譙周《五經然否論》,《漢魏遺書鈔》。

    [晉]范寧《榖梁傳例》,《漢魏遺書鈔》。

    [晉]束皙《五經通論》,《漢魏遺書鈔》。

    [晉]樂資《春秋後傳》,《漢魏遺書鈔》。

    [漢]許慎《五經異義》,《漢魏遺書鈔》。

    [漢]袁康《越絕書》,《中國野史集成》,巴蜀書社,1993年。

', intro:'', //章節vip標識 vipStatus : 0, //上一章id prevId :'7eca389d773e2', //下一章id nextId :'5ae5e964cf1e7' }; book.chapterUrl = '/book/107542/chapterId.html'; book.url = '/novel/107542.html' user.Info = { "id":0, "recommend":0 };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