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02頁

  

    134 《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4頁。

    135 趙英山:《古青銅器銘文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七十二年,第一冊,第442頁。

    136 《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4頁。

    137 《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第188頁。

    138 《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第203頁。一說「元年」為宣王元年,見趙英山:《古青銅器銘文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七十二年,第一冊,第377頁。

    139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註疏》:問曰:案《三統曆》云:「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故名《春秋》。」賈、服依此以解《春秋》之義,不審何氏何名《春秋》乎?答曰:公羊何氏與賈、服不異,亦以為欲使人君動作不失中也。而《春秋說》雲「始於春,終於秋,故曰《春秋》」者,道春為生物之始,而秋為成物之終,故云始於春,終於秋,故曰《春秋》也。而舊雲《春秋說》雲「哀十四年春,西狩獲麟,作《春秋》,九月書成。以其書春作秋成,故云《春秋》也」者,非也……  

    140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杜預《集解》序: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則錯舉以為之名也。

    141 張舜徽:《史通平議》,《史學三書平議》,中華書局,1983年,第10-11頁:又案儒者之說《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舉秋以兼冬;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苟如是,則晏子、虞卿、呂氏、陸賈,其書篇第,本無年月,而亦謂之《春秋》,蓋有異於此者也。〇舜徽案:上世墳籍,以《春秋》標題者,蓋有二體:有論治亂存亡之理者,有記治亂存亡之事者。……他若《晏子春秋》、《虞氏春秋》、《呂氏春秋》之類,皆摘取史實,參以議論,以明致治之要,故仍得以《春秋》名者。

    14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前言第2頁:春、夏、秋、冬四時之名,至遲起於西周。

    143 胡厚宣:《殷代年歲稱謂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2-261頁。

    14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6頁引董作賓《殷歷譜》下編卷一:「殷代之稱正月,始自祖甲,則無可疑。……即在改制之初稱正月,並列舉一月之舊名。」另參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幹》,《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11頁:按此殆當時之時憲書也。「月一正」者即一月又名正月。  

    145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註疏》卷一引《字林》:王者天地人,一貫三為王,天下所法也。

    146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冊,第898頁。

    147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深察王號之大意,其中有五科:皇科、方科、匡科、黃科、往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謂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黃也,王者,往也。是故王意不普大而皇,則道不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則德不能匡鉉周遍;德不能匡鉉周遍,則美不能黃;美不能黃,則四方不能往;四方不能往,則不全於王。故曰:天覆無外,地載兼愛,風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王術之謂也。

    148 參見齊文心:《王字本義試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先秦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204頁:關於王字的本義,論者有多種認識,如認為王字從火,表盛大之誼;王「象人端拱而坐」;王像斧鉞之形或形似冠冕;等等。在考察了甲骨文王字的最早形體及其演變以後,我認為:「王」的造字本義是刻畫出一個體裁超群的大人的形象,它是原始社會後期父系氏族部落首領「大人」的生動寫照。  

    另參高光晶:《釋「王」》,《文史》,1999年第1輯:「王」的起源,既不是國家產生後,最高統治者「端拱而坐之形」的發展,也不是國家形成後,「王權權杖象徵物」的斧鉞豎置形,而是在國家起源之初,作為部落聯盟的盟主,在率領族眾戰士征戰時,稱為「大戰士」的「士」進化而成的。

    149 [清]孔廣森《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子嘗曰:「文王既沒,文不再茲乎?」蓋治《春秋》之本意也。治左氏者,以「王正月」為時王之正月。周之東遷,時王不能頒月久矣。且如左氏說,襄公季年歸餘再失,哀公之世界大火東流,魯歷未必盡合周曆,而《春秋》強據魯史正月號稱時王之正月,不亦誣乎?

    150 《公羊傳·莊公四年》:紀侯大去其國。大去者何?滅也。孰滅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春秋》為賢者諱,何賢乎襄公?復仇也。何仇爾?遠祖也。哀公亨乎周,紀侯譖之。以襄公之為於此焉者,事祖禰之心盡矣。盡者何?襄公將復仇乎紀,卜之曰:「師喪分焉」。「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國何以可?國君一體也。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國君何以為一體?國君以國為體,諸侯世,故國君為一體也。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則紀侯必誅,必無紀者。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然則齊紀無說焉,不可以並立乎天下。故將去紀侯者,不得不去紀也,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為若行乎?曰:「不得也」。不得則襄公曷為為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緣恩疾者可也。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0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134 《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4頁。

    135 趙英山:《古青銅器銘文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七十二年,第一冊,第442頁。

    136 《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4頁。

    137 《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第188頁。

    138 《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第203頁。一說「元年」為宣王元年,見趙英山:《古青銅器銘文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七十二年,第一冊,第377頁。

    139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註疏》:問曰:案《三統曆》云:「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故名《春秋》。」賈、服依此以解《春秋》之義,不審何氏何名《春秋》乎?答曰:公羊何氏與賈、服不異,亦以為欲使人君動作不失中也。而《春秋說》雲「始於春,終於秋,故曰《春秋》」者,道春為生物之始,而秋為成物之終,故云始於春,終於秋,故曰《春秋》也。而舊雲《春秋說》雲「哀十四年春,西狩獲麟,作《春秋》,九月書成。以其書春作秋成,故云《春秋》也」者,非也……  

    140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杜預《集解》序: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則錯舉以為之名也。

    141 張舜徽:《史通平議》,《史學三書平議》,中華書局,1983年,第10-11頁:又案儒者之說《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舉秋以兼冬;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苟如是,則晏子、虞卿、呂氏、陸賈,其書篇第,本無年月,而亦謂之《春秋》,蓋有異於此者也。〇舜徽案:上世墳籍,以《春秋》標題者,蓋有二體:有論治亂存亡之理者,有記治亂存亡之事者。……他若《晏子春秋》、《虞氏春秋》、《呂氏春秋》之類,皆摘取史實,參以議論,以明致治之要,故仍得以《春秋》名者。

    14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前言第2頁:春、夏、秋、冬四時之名,至遲起於西周。

    143 胡厚宣:《殷代年歲稱謂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2-261頁。

    14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6頁引董作賓《殷歷譜》下編卷一:「殷代之稱正月,始自祖甲,則無可疑。……即在改制之初稱正月,並列舉一月之舊名。」另參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幹》,《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11頁:按此殆當時之時憲書也。「月一正」者即一月又名正月。  

    145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註疏》卷一引《字林》:王者天地人,一貫三為王,天下所法也。

    146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冊,第898頁。

    147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深察王號之大意,其中有五科:皇科、方科、匡科、黃科、往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謂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黃也,王者,往也。是故王意不普大而皇,則道不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則德不能匡鉉周遍;德不能匡鉉周遍,則美不能黃;美不能黃,則四方不能往;四方不能往,則不全於王。故曰:天覆無外,地載兼愛,風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王術之謂也。

    148 參見齊文心:《王字本義試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先秦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204頁:關於王字的本義,論者有多種認識,如認為王字從火,表盛大之誼;王「象人端拱而坐」;王像斧鉞之形或形似冠冕;等等。在考察了甲骨文王字的最早形體及其演變以後,我認為:「王」的造字本義是刻畫出一個體裁超群的大人的形象,它是原始社會後期父系氏族部落首領「大人」的生動寫照。  

    另參高光晶:《釋「王」》,《文史》,1999年第1輯:「王」的起源,既不是國家產生後,最高統治者「端拱而坐之形」的發展,也不是國家形成後,「王權權杖象徵物」的斧鉞豎置形,而是在國家起源之初,作為部落聯盟的盟主,在率領族眾戰士征戰時,稱為「大戰士」的「士」進化而成的。

    149 [清]孔廣森《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子嘗曰:「文王既沒,文不再茲乎?」蓋治《春秋》之本意也。治左氏者,以「王正月」為時王之正月。周之東遷,時王不能頒月久矣。且如左氏說,襄公季年歸餘再失,哀公之世界大火東流,魯歷未必盡合周曆,而《春秋》強據魯史正月號稱時王之正月,不亦誣乎?

    150 《公羊傳·莊公四年》:紀侯大去其國。大去者何?滅也。孰滅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春秋》為賢者諱,何賢乎襄公?復仇也。何仇爾?遠祖也。哀公亨乎周,紀侯譖之。以襄公之為於此焉者,事祖禰之心盡矣。盡者何?襄公將復仇乎紀,卜之曰:「師喪分焉」。「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國何以可?國君一體也。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國君何以為一體?國君以國為體,諸侯世,故國君為一體也。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則紀侯必誅,必無紀者。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然則齊紀無說焉,不可以並立乎天下。故將去紀侯者,不得不去紀也,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為若行乎?曰:「不得也」。不得則襄公曷為為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緣恩疾者可也。

', intro:'', //章節vip標識 vipStatus : 0, //上一章id prevId :'b9391626abd7a', //下一章id nextId :'773600bfa572e' }; book.chapterUrl = '/book/107542/chapterId.html'; book.url = '/novel/107542.html' user.Info = { "id":0, "recommend":0 };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