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43頁

    另一方面,不牢靠的正確性未必就會影響到實用性。舉例言之:東漢安帝時代,皇帝的乳母王聖恃寵而驕,王聖的女兒也有樣學樣地出入掖庭,多方受賄。楊震作為一位正直的儒臣,很是看不過去,便向皇帝上了一份奏章,中間有幾句話雖然不長,卻遍引儒家經典:

    《書》誡牝雞牡鳴,《詩》刺哲婦喪國。昔鄭嚴公從母氏之欲,恣驕弟之情,幾至危國,然後加討,《春秋》貶之,以為失教。夫女子小人,近之喜,遠之怨,實為難養。《易》曰:無攸遂,在中饋。言婦人不得與於政事也。1326

    這短短几句話,遍引《詩經》、《尚書》、《春秋》、《易經》、《論語》,想要說明的只有一個問題:女人不得干政。

    《尚書》中引的是《周書·牧誓》,是牧野之戰前周武王在誓師大會上向大家講話,說「牝雞之晨,惟家之索」,要是誰家有母雞打鳴,誰家就要敗落了。現在商紂王他家正是母雞打鳴呢。

    《詩經》中引的是《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這是說有智謀的男子可以立國,有智謀的女子可以亡國。這首詩是批評周幽王寵愛褒姒的(據《毛詩正義》)。

    《易經》中引的是「家人」卦六二爻的爻辭,「無攸遂,在中饋」,是說婦人在家裡準備飲食,這是婦人的正道(據《周易正義》)。

    《論語》中引的是最著名的那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文字上略有出入。

    《春秋》中引的就是鄭伯克段這件事。文中把鄭莊公寫作鄭嚴公,這是避漢明帝的諱。楊震認為鄭莊公首先是「從母氏之欲」,然後是「恣驕弟之情」,發展到幾乎動搖國本的地步,這時候又兵戎相向,所以「《春秋》貶之,以為失教」。——楊震援引的這則《春秋》經義就是從《左傳》來的,應用到現實問題上,就是勸漢安帝不要「從乳母之欲」,不要也像鄭莊公一樣犯了「失教」的錯誤。

    第二章 公羊克段解

    《左傳》的解經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確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一個對與錯的標準。這個標準在經學世界裡是確鑿無疑的,即:是否符合孔子的教誨。

    但問題是:孔子的教誨究竟是什麼,究竟有哪些,這是很難搞得清楚的。《左傳》、《公羊傳》、《榖梁傳》,三家的經師各自宣稱傳承孔聖之旨,而這三家對同一段經義的解釋又往往大相逕庭。《公羊傳》對「夏四月,鄭伯克段於鄢」的解釋是:

    克之者何?殺之也。

    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

    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

    段者何?鄭伯之弟也。

    何以不稱弟?當國也。

    其地何?當國也。

    齊人殺無知何以不地?在內也。在內雖當國不地也,不當國雖在外亦不地也。1327

    【譯文】

    問:「克」字是什麼意思?

    答:是「殺」的意思。

    問:既然是「殺」的意思,直接說「殺」不就行了,為什麼要用「克」字呢?

    答:這是為了強調鄭莊公之惡。母親想立段為國君,自己卻把段給殺了。不如不給段地盤好了。

    問:段是誰?

    答:是鄭莊公的弟弟。

    問:《春秋》為什麼不稱段為弟?

    答:因為《春秋》把段當作匹敵一國之君的人物。

    問:《春秋》寫明克段的地點又是為什麼呢?

    答:也是因為《春秋》把段當作匹敵一國之君的人物。

    問:可是,齊人殺公孫無知,為什麼就不寫明地點呢?

    答:因為這件事發生在國都之內。這類事情如果發生在國都之內,《春秋》就不寫明地點;而如果發生在國都之外,但謀亂被殺之人並沒能匹敵一國之君,《春秋》也不會寫明地點。

    《公羊傳》的解經,基本上是從《春秋》的文本本身字斟句酌而來的,非常細膩,但是,它似乎並沒有把所有該解釋的內容全部解釋清楚,這就需要研究者的細心發現了。比如,《春秋》記載「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在一些專家的眼裡,這個「夏五月」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時間記載——雖然不像「春王正月」那樣博大精深,但也一樣表達了孔子的特殊用意。——孔子為什麼不記「夏,鄭伯克段於鄢」,而偏偏要記「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呢?微言大義就在其中。

    按照《春秋》被發掘出來的所謂義例,鄭莊公討伐叔段屬於「討賊」的情況,而討賊應該只記時(季節)而不記月——這就是何休所謂的「討賊例時」。

    問題出現了:既然「討賊例時」,克段一事就應該被記作「夏,鄭伯克段於鄢」,而孔子特地註明「五月」,究竟有什麼深意呢?——何休解釋道:「這是批評臣子沒能以時討賊,和衛國人殺州吁同例。不依『討賊例時』的慣例,因為這件事裡主要的過錯是親親之道的喪失,所以孔子就不把它當作嚴格的討賊事件來記錄了。」進一步的解釋是:「如果按照討賊的慣例,這裡應該稱『鄭人』而非『鄭伯』,就像齊人殺公孫無知的語法結構一樣。孔子這裡主要批評的並不是討賊太慢,而是鄭莊公有失親親之道。」1328

    何休說這個「夏五月」的涵義和衛國人殺州吁同例,這就可以兩相比較,從中發掘聖人深意。——這是解經的一個傳統手法,《禮記·經解》簡述群經要義,說「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鄭玄解釋說:「屬」就是「合」的意思,這是說使人能夠對不同的文辭與事件作出聯繫、對照,以判明是非,這得益於《春秋》的教化。1329更有人(如陳亮)認為,「聖人經世之志,寓於屬辭比事之間」。1330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4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