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頁
吾觀《春秋》之法,皆周公之法,而又詳內而略外,此其意欲魯法周公之所為,且先自治而後治人也明矣。夫子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田常弒其君,則沐浴而請討。然則天子之權,夫子固明以與魯也。子貢之徒不達夫子之意,續經而書孔子卒。夫子既告老矣,大夫告老而卒不書,而夫子獨書。夫子作《春秋》以公天下,而豈私一孔子哉!嗚呼!夫子以為魯國之書而子貢之徒以為孔氏之書也歟!遷、固之史,有是非而無賞罰,彼亦史臣之體宜爾也。後之效夫子作《春秋》者,吾惑焉。《春秋》有天子之權。天下有君,則《春秋》不當作;天下無君,則天下之權吾不知其誰與。天下之人,烏有如周公之後之可與者?與之而不得其人則亂,不與人而自與則僭,不與人、不自與而無所與則散。嗚呼!後之《春秋》,亂耶,僭耶,散耶!
118 《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119 [清]孔廣森《公羊春秋經傳通義》:《爾雅》曰:元,始也。天子、諸侯通稱君。古者諸侯分土而守、分民而治,有不純臣之義,故各得紀元於其境內,而何邵公猥謂唯王者然後改元立號,經書元年為托王於魯,則自蹈所云反傳違戾之失矣。
120 《白虎通義·王者不臣》:王者不純臣諸侯何?尊重之,以其列土傳子孫,世世稱君,南面而治。凡不臣者,異於眾臣也。朝則迎之於著,覲則待之於阼階,為庭燎,設九賓,享禮而後歸。是異於眾臣也。
121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註疏》隱公元年:王者據土與諸侯分職,俱南面而治,有不純臣之義,故異姓謂之伯舅叔舅,同姓謂之伯父叔父。
122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六「春秋」: 薛士龍《春秋旨要序》謂:先王之制,諸侯無史,天子有外史,掌四方之志,而職於周之太史。隱之時,始更魯歷而為魯史。諸侯之有史,其周之衰乎?《費誓》、《秦誓》列於《周書》,《甘棠》、《韓奕》編之《南》、《雅》,烏在諸侯之有史也。晉《乘》始於殤叔,秦《史》作於文公。王室之微,諸侯之力政焉爾。止齋《後傳》因之。朱文公以為:諸侯若無史,外史何所稽考而為史?古人生子則閭史書之。閭尚有史,況一國乎?愚謂:《酒誥》曰:矧太史友、內史友。則諸侯有史矣。
另見[明]焦竑《霸史》,《澹園集》,中華書局,1999年,第305頁:孔子卜陽豫之卦,刳心著作,集百二十國書而成《春秋》。然則古者國皆有史,不獨天子矣。《周禮》:外史掌四方之事,達四方之志,諸侯之書則書國中之事以達於王朝者也,而天子又時巡以內之,內史以董之,故列國之史,多藏周室。孔子觀於周,而論次《史記》,其採擷者弘己。後世史學中絕,唯一統之代……
123 [清]何若瑤《春秋公羊註疏質疑》卷一「元年春王正月傳君之始年也注惟王者然後改元立號」條:君天下曰君,君一國亦曰君。君之始年者,凡君皆得有其始年也。《白虎通·爵篇》:王者改元即事天地,諸侯改元即事社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列國《世家》皆有分國紀元,可以為證。注非傳意。
124 [晉]樂資《春秋後傳》,《漢魏遺書鈔》:惟王者改元。諸侯改元自汾王以前未有也。
125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卷十八《大雅·韓奕》《箋》云:汾王,厲王也。厲王流於彘,彘在汾水之上,故時人因以號之。另見[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第1012頁:汾者,墳之假借,故《傳》訓為大。《傳》泛言大王,但以為美稱耳,未嘗專指厲王。《正義》謂《傳》、《箋》皆以為厲王。非也。厲為惡諡,若因流彘而稱汾王,亦非美稱。詩人頌美宣王,不應舉厲王之惡稱,當從《傳》泛言大王為是。(案:無論鄭、馬孰是,樂資對汾王的理解不可能是「大王」。)
126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5頁。
127 李玉潔:《先秦喪葬制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9頁:這五種主要祀典……周而復始地輪番舉行,故稱為「周祭」。帝乙、帝辛時期,每年對五種祀典依順序舉行,祭祀一周,恰是三百六十日,約當一年的日數。所以在此時,把一年稱為一祀,即用祀來代表年歲。稱為「惟王幾祀」,就等於說「王第幾年」。
128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伊訓》:祀,年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129 參見胡厚宣:《殷代年歲稱謂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2-261頁。
13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5頁。
131 [宋]戴溪《春秋講義》卷一:元年者,一年也。謂一為元,自堯舜以來未之有改也。
132 《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2頁。
133 參見趙英山:《古青銅器銘文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七十二年,第一冊,第312頁:古人重鬼神,所以常祭祀,一年除一般祭祀外,年終還有一次大祭,應劭《風俗通義》:「禮傳: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秦漢曰臘祭。」以祭祀天地宗廟以及萬物,亦即《禮記·郊特牲》所稱之「田報祭」也。田報祭舉行完畢,表示一年終了,故古人稱年曰「祀」。……殷商稱年曰祀,兩周亦有人沿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