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79頁

  

    於是,按照簡書與策書之別,毛奇齡解釋克段道:《春秋》稱「克」,大概是稱讚鄭莊公雖然打敗了叔段卻不殺他。《公羊傳》和《榖梁傳》沒見過策書,所以誤以為鄭莊公殺了叔段。莊公不是什麼好人,他後來置姜氏於城潁,又在繻葛之戰中射傷了周天子的肩膀,劣跡昭彰,但克段這件事卻是作得對的,這一節在兄弟人倫的意義上「可補周公誅管、蔡,季友鴆叔牙、縊仲慶父成法之變」。《春秋》開卷就寫這件事,是為處理兄弟關係的情況樹立一個典範。《春秋》並沒有因為鄭莊公的一貫劣跡而抹殺這一點善行。

    有人問道:「姜氏想要除掉莊公,這與《春秋》後文里宋襄夫人殺宋昭公的罪過相同,為什麼說莊公置姜氏於城潁就作得不對?」回答是:「姜氏確實有罪,但別人可以懲治她,莊公卻不可以懲治她。就像魯莊姜氏弒殺子般,齊國抓了她,可以殺掉,但魯閔公和魯僖公卻不能殺她。幸好鄭莊公悔悟得早。後儒總是對莊公養成弟惡之後痛下殺手的作風深惡痛絕,這都是因為誤信了《公羊傳》和《榖梁傳》,以為莊公殺了叔段。如果知道莊公沒殺叔段,對他此前的所作所為也就可以諒解了。《徐仲山日記》里說道:『世人因為鄭莊公要等叔段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那種養成弟惡的態度而責備他,其實這是講不通的。如果莊公真聽了公子呂的話,馬上起兵除掉叔段,這分明是無故而殺弟,就算拿公羊家君親無將的理論來為莊公開解,恐怕也很牽強。』」  

    毛奇齡很為鄭莊公鳴不平,說連周公那樣的聖人都沒能教育好管叔和蔡叔這兩個弟弟,最後還是不得已殺了他們,又何必譏刺鄭莊公的「失教」?況且莊公最後也還留了叔段一命。尤其是胡安國,既然知道莊公沒殺叔段,卻還是深文周納,說莊公怕叔段威脅到自己,所以處心積慮,一定要等叔段失敗,好斷絕他的屬籍,使他不能再在鄭國落腳。但是,如果莊公真的絕了叔段的屬籍,按當時的慣例自會斥其氏、滅其族、不立其後,但從後文來看,鄭莊公明明沒這樣作。1605

    ——為鄭莊公說好話的人不多,毛奇齡就是其中一個,而且既講情理,又講證據,並不顯得穿鑿。只是,簡書與策書之說是否站得住腳,這還不能遽下定論。

    萬斯大也是為鄭莊公辯護的,他在《學春秋隨筆》里批評先儒:你們都說莊公故意養成叔段之惡,難道說莊公在封京邑給叔段的時候就盤算到了後來發生的一切?這裡邊的變數實在太多了。設若叔段起兵的時候莊公沒能發覺,或者莊公討伐叔段的時候京邑之人並沒有背叛叔段,甚至幫助打敗了莊公,那叔段就該作鄭國的新君了。最笨的人也不會這麼作,難道鄭莊公這樣的聰明人就會這樣作嗎?莊公要是真要殺弟之心,在姜氏請封制地的時候就可以把制地給他,這樣不是更方便下手嗎?1606

    其實從莊公即位到克段於鄢,只要把這之間的時間算清楚,就很容易相信萬斯大的看法。畢竟長達二十多年的長遠謀劃,事事合符合節,這有些高看人類的能力了。但這也只是揆諸人情罷了,過硬的證據是很難找到的。  

    3.李塨

    有揆諸人情的,也有揆諸世變的,李塨的《春秋傳注》又開啟了一個思路:到了春秋時代,封建制度已經沿襲很久了,人倫之變發生了很多,而其中的首禍就是兄弟相繼。魯國有魯桓公謀殺哥哥魯隱公,齊國有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的爭位,鄭國有公子忽和公子突(兩人都是鄭莊公的兒子)的相殘……每個邦國里都有這種事情。就算有些兄弟之間會發揚風格而讓位,比如宋宣公和吳王諸樊,最後也會演變成弒戮的局面。至於其他以子弒父、以臣弒君,友邦之間互相殘殺,種種人倫慘劇數不勝數。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封建制度下,官位、爵位大多都是世襲的,很容易造成你爭我搶的局面,而在秦代之後,改封建為郡縣,世官和世祿都取消了,官爵和俸祿全由中央朝廷予取予奪,大家想爭也沒法去爭了,弒逆之禍反而比三代要少。所以說封建制度不能再行於後世了。1607

    封建與郡縣的利弊,自漢至唐,爭論已經很多了,柳宗元《封建論》一出,基本上給這個問題定了調子。後來蘇軾補充了幾句,說封建時代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父子兄弟相互殘殺的事情都是出於襲封爭位的緣故,三代聖人以禮樂教化天下,收效顯著,但就這樣也終于禁止不住愈演愈烈的篡弒之禍。再看看漢代以來的情況,君臣父子互相殘殺的事情還是很多,但事情都發生在諸侯王子孫身上,而卿大夫因為沒有了世襲,也就沒有了這種情況。近世不再有封建制度了,這種人倫慘劇也就基本絕跡了。1608——這都是自內來說,直到黃宗羲感於外侮,才以新視角重論封建,這是後話。1609

    李塨的見解並沒有超過蘇軾太多,說得也不如蘇軾清楚。他對封建制的看法要詳見於《書習齋存治編後》,並不是象牙塔上的玄想,而是有的放矢,針對老師顏元欲從三代的井田、封建中尋求政治改革的見解而來。但是,這個問題此刻被放在《春秋》解經的文字中提出來,卻難免讓人懷疑所謂孔子「萬世垂法」的有效性。封建與郡縣的利弊到了柳宗元、蘇軾以後便沒有太大的爭議了,但顯而易見的是:生活在春秋時代的孔子應該是沒有廢封建、改郡縣的前衛觀念的。恰恰相反,孔子推尊周公,而周公正是周初封建的設計師與執行人;孔子要克己復禮,而所謂周禮又是完全依附於周代封建的社會結構與宗法秩序之上的。但孔子又不可能犯錯,學者們也只能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之下作出各自的解釋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7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於是,按照簡書與策書之別,毛奇齡解釋克段道:《春秋》稱「克」,大概是稱讚鄭莊公雖然打敗了叔段卻不殺他。《公羊傳》和《榖梁傳》沒見過策書,所以誤以為鄭莊公殺了叔段。莊公不是什麼好人,他後來置姜氏於城潁,又在繻葛之戰中射傷了周天子的肩膀,劣跡昭彰,但克段這件事卻是作得對的,這一節在兄弟人倫的意義上「可補周公誅管、蔡,季友鴆叔牙、縊仲慶父成法之變」。《春秋》開卷就寫這件事,是為處理兄弟關係的情況樹立一個典範。《春秋》並沒有因為鄭莊公的一貫劣跡而抹殺這一點善行。

    有人問道:「姜氏想要除掉莊公,這與《春秋》後文里宋襄夫人殺宋昭公的罪過相同,為什麼說莊公置姜氏於城潁就作得不對?」回答是:「姜氏確實有罪,但別人可以懲治她,莊公卻不可以懲治她。就像魯莊姜氏弒殺子般,齊國抓了她,可以殺掉,但魯閔公和魯僖公卻不能殺她。幸好鄭莊公悔悟得早。後儒總是對莊公養成弟惡之後痛下殺手的作風深惡痛絕,這都是因為誤信了《公羊傳》和《榖梁傳》,以為莊公殺了叔段。如果知道莊公沒殺叔段,對他此前的所作所為也就可以諒解了。《徐仲山日記》里說道:『世人因為鄭莊公要等叔段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那種養成弟惡的態度而責備他,其實這是講不通的。如果莊公真聽了公子呂的話,馬上起兵除掉叔段,這分明是無故而殺弟,就算拿公羊家君親無將的理論來為莊公開解,恐怕也很牽強。』」  

    毛奇齡很為鄭莊公鳴不平,說連周公那樣的聖人都沒能教育好管叔和蔡叔這兩個弟弟,最後還是不得已殺了他們,又何必譏刺鄭莊公的「失教」?況且莊公最後也還留了叔段一命。尤其是胡安國,既然知道莊公沒殺叔段,卻還是深文周納,說莊公怕叔段威脅到自己,所以處心積慮,一定要等叔段失敗,好斷絕他的屬籍,使他不能再在鄭國落腳。但是,如果莊公真的絕了叔段的屬籍,按當時的慣例自會斥其氏、滅其族、不立其後,但從後文來看,鄭莊公明明沒這樣作。1605

    ——為鄭莊公說好話的人不多,毛奇齡就是其中一個,而且既講情理,又講證據,並不顯得穿鑿。只是,簡書與策書之說是否站得住腳,這還不能遽下定論。

    萬斯大也是為鄭莊公辯護的,他在《學春秋隨筆》里批評先儒:你們都說莊公故意養成叔段之惡,難道說莊公在封京邑給叔段的時候就盤算到了後來發生的一切?這裡邊的變數實在太多了。設若叔段起兵的時候莊公沒能發覺,或者莊公討伐叔段的時候京邑之人並沒有背叛叔段,甚至幫助打敗了莊公,那叔段就該作鄭國的新君了。最笨的人也不會這麼作,難道鄭莊公這樣的聰明人就會這樣作嗎?莊公要是真要殺弟之心,在姜氏請封制地的時候就可以把制地給他,這樣不是更方便下手嗎?1606

    其實從莊公即位到克段於鄢,只要把這之間的時間算清楚,就很容易相信萬斯大的看法。畢竟長達二十多年的長遠謀劃,事事合符合節,這有些高看人類的能力了。但這也只是揆諸人情罷了,過硬的證據是很難找到的。  

    3.李塨

    有揆諸人情的,也有揆諸世變的,李塨的《春秋傳注》又開啟了一個思路:到了春秋時代,封建制度已經沿襲很久了,人倫之變發生了很多,而其中的首禍就是兄弟相繼。魯國有魯桓公謀殺哥哥魯隱公,齊國有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的爭位,鄭國有公子忽和公子突(兩人都是鄭莊公的兒子)的相殘……每個邦國里都有這種事情。就算有些兄弟之間會發揚風格而讓位,比如宋宣公和吳王諸樊,最後也會演變成弒戮的局面。至於其他以子弒父、以臣弒君,友邦之間互相殘殺,種種人倫慘劇數不勝數。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封建制度下,官位、爵位大多都是世襲的,很容易造成你爭我搶的局面,而在秦代之後,改封建為郡縣,世官和世祿都取消了,官爵和俸祿全由中央朝廷予取予奪,大家想爭也沒法去爭了,弒逆之禍反而比三代要少。所以說封建制度不能再行於後世了。1607

    封建與郡縣的利弊,自漢至唐,爭論已經很多了,柳宗元《封建論》一出,基本上給這個問題定了調子。後來蘇軾補充了幾句,說封建時代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父子兄弟相互殘殺的事情都是出於襲封爭位的緣故,三代聖人以禮樂教化天下,收效顯著,但就這樣也終于禁止不住愈演愈烈的篡弒之禍。再看看漢代以來的情況,君臣父子互相殘殺的事情還是很多,但事情都發生在諸侯王子孫身上,而卿大夫因為沒有了世襲,也就沒有了這種情況。近世不再有封建制度了,這種人倫慘劇也就基本絕跡了。1608——這都是自內來說,直到黃宗羲感於外侮,才以新視角重論封建,這是後話。1609

    李塨的見解並沒有超過蘇軾太多,說得也不如蘇軾清楚。他對封建制的看法要詳見於《書習齋存治編後》,並不是象牙塔上的玄想,而是有的放矢,針對老師顏元欲從三代的井田、封建中尋求政治改革的見解而來。但是,這個問題此刻被放在《春秋》解經的文字中提出來,卻難免讓人懷疑所謂孔子「萬世垂法」的有效性。封建與郡縣的利弊到了柳宗元、蘇軾以後便沒有太大的爭議了,但顯而易見的是:生活在春秋時代的孔子應該是沒有廢封建、改郡縣的前衛觀念的。恰恰相反,孔子推尊周公,而周公正是周初封建的設計師與執行人;孔子要克己復禮,而所謂周禮又是完全依附於周代封建的社會結構與宗法秩序之上的。但孔子又不可能犯錯,學者們也只能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之下作出各自的解釋了。

', intro:'', //章節vip標識 vipStatus : 0, //上一章id prevId :'8ff2244a3a94c', //下一章id nextId :'7eca389d773e2' }; book.chapterUrl = '/book/107542/chapterId.html'; book.url = '/novel/107542.html' user.Info = { "id":0, "recommend":0 };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