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頁
421 [宋]張洽《春秋集傳》引程氏傳曰:隱公不書即位,明大法於始也。諸侯之立必由王命,隱公自立故不書即位,不與其為君也。
422 [宋]張洽《春秋集傳》引胡氏傳:國君逾年改元必行告廟之禮,國史主記時政必書即位之事,而隱公闕焉,是仲尼削之也。古者諸侯繼世襲封則內必有所承,爵位、土田受之天子,則上必有所稟。內不承國於先君,上不稟命於天子,諸大夫扳己以立而遂立焉,是與爭亂造端而篡弒所由起也。《春秋》首絀隱公以明大法,父子君臣之倫正矣。
423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六:隱元年有正月,後十年皆無正月。陸淳曰:「元年有正,言隱當立而不行即位之禮;十年無正,譏隱合居其位而不正以貽禍。」
424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91頁。
425 《金文今譯類檢》,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33-434頁。
426 錢穆:《論語新解》,巴蜀書社,1985年,第90頁。
427 趙生群:《論孔子作〈春秋〉》,《文史》,1999年,第2輯,第127頁。
428 陳直:《史記新證》,中華書局,2006年,自序第1頁。
429 除前述外,另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3頁:古人記事,表明春夏秋冬的,據趙汸《春秋屬辭》卷一說:「近代或有以書『王』為夫子(孔丘)特筆者,按殷人鐘鼎曰:『唯正月王春吉日』之文,可見時日稱『王』,乃三代恆辭。」
430 [宋] 孫覺《春秋經解》周麟之跋引王安石語。轉引自錢鍾書:《管錐編》,中華書局,1979年,第162頁。
431 羅繼祖:《楓窗脞語》,中華書局,1984年,第2頁:蕭穆《敬孚類稿》(五)跋孫莘老《春秋經解》辨之,文甚長,茲概括其略於此:敬孚嘗聞之長老,荊公欲釋《春秋》,見孫書出,自度不能勝,乃詆《春秋》為斷爛朝報,明己之不屑為,敬孚疑焉。及閱李安溪、朱高安書皆以為是荊公罪。敬孚求之《宋史》及宋人說部,皆不得其說之由來。考荊公於莘老友誼素篤,何至忌其著書,又何至因莘老而及《春秋》。後讀孫氏《春秋經解》周麟之序,始知此語實出自麟之之序,荊公弟子陸佃、龔原各治《春秋》,各有撰述,凡遇疑義,轍以為有缺文,荊公笑曰:「缺文如此之多,則《春秋》乃斷爛朝報矣。」語為陸、龔而發,非以貶《春秋》也。其實《春秋》為吾國編年史之祖,傳之今日,斷爛何病?其書雖以尊周為旨,時代使然,不當苛責。何況荊公嘗著《春秋左氏解》十卷,惜不傳,果目為斷爛朝報尚何屑作解為耶?
432 錢鍾書:《管錐編》,中華書局,1979年,第162頁。
433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6頁:姚明煇曰:「左氏《經》、《傳》,本各單行,故前條古經十二篇,為《左傳》本之經文;此則古經之傳也。至杜預為注,始引《傳》入《經》,分年相系。」
434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第一。
435 [清]錢大昕《春秋內傳古注輯存序》,[清]嚴蔚/輯《春秋內傳古注輯存》卷首:元凱名其書曰《集解》,蓋取何平叔《論語》之例。顧平叔於孔、包、馬、鄭諸解各標其姓名,而元凱於前賢義訓隱而不言……
436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5頁,釋「惠公元妃孟子……是以隱公立而奉之」:此與下傳「元年春王正月不書即位攝也」為一傳,後人分傳之年,必以「某年」另起,故將此段提前而與下文隔絕。杜注云「為《經》元年不書即位傳」,則所見本已妄為分割矣。
437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00頁:《左氏傳》曰:「元年春王周正月」,古人解經之善,後人辨之累數百千言而未明者,《傳》以一字盡之矣。
438 [清]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卷一:此類皆襲《公羊》而昧其義例,增周字亦不辭。
439 [清]盧文弨《龍城札記》「春王正月」條:此周建子之月也,故加一「王」字以別於夏時。……《左氏》又增一「周」字而義益顯。後人因胡氏「夏時冠周月」之謬說長言攻辯,其實只一「王」字而周之不同於夏已判然莫能易矣,無為費辭矣。
440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國及爵姓存滅表」中還列了一個子姓國「戴國」,見[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中華書局,1993年,第574頁。楊伯峻則認為戴國為姬姓國。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67頁。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頁:「西周-春秋的封國和與國」列表中亦取戴國為姬姓說。
441 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二「說商」。《王國維遺書》,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第556-558頁。
442 《孔子家語》:……雖有九女,是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
443 可參考《白虎通·姓名》的解釋(對文王十子的說法略有不同):文王十子,《詩傳》曰:「伯邑考,武王發,周公旦,管叔鮮,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處,霍叔武,康叔封,南季載。」所以或上其叔、季何也?管、蔡、曹、霍、成、康、南皆采也,故置叔、季上。伯邑考何以獨無乎?蓋以為大夫者不是采地也。(陳立案:「不是采地」四字疑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