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12頁

    319 馬勇:《漢代〈春秋〉學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0-91頁。

    320 參見汪高鑫:《論漢代公羊學的大一統思想》,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9月:不過,何休的這一思想更多地還是表達了一種理想。何休所謂《春秋》「三世」說,其實是「文愈治而世愈亂」的。對此,何休當然很明白。故當他用「夷狄進至於爵」的義例去解說「太平」之世的歷史時,就難免會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如哀公十三年,《春秋》記曰:「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傳》曰:「吳何以稱子?吳主會也。」《解詁》則釋曰:「時吳強而無道,敗齊臨晉,乘勝大會中國。齊、晉前驅,魯、衛驂乘,滕、薛俠轂而趨。以諸夏之眾,冠帶之國,反背天子而事夷狄,恥甚不可忍言,故深為諱辭。使若吳大以禮義會天下諸侯,以尊事天子,故進稱子。」在此,何休一方面指出吳「強而無道」這一事實,一方面又不得不囿於所定之例,而為吳進爵。

    321 周予同:《經學歷史》序言,[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周予同/注,中華書局,1959年,第3頁。

    32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冊,第245頁。

    323 楊向奎:《〈公羊傳〉中的歷史學說》,《繹史齋學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324 《論語·八佾》: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325 《論語·雍也》: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326 《後漢書·儒林傳》:太傅陳蕃辟之,與參政事。蕃敗,休坐廢錮,乃作《春秋公羊解詁》,覃思不窺門,十有七年。又注訓《孝經》﹑《論語》﹑《風角七分》,皆經緯典謨,不與守文同說。又以《春秋》駁漢事六百餘條,妙得《公羊》本意。休善歷筭,與其師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難二傳,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黨禁解,又辟司徒。髃公表休道術深明,宜侍帷幄,幸臣不悅之,乃拜議郎,屢陳忠言。

    327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楚莊王》。

    328 《漢書·董仲舒傳》。

    329 《論語·為政》: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330 [宋]朱熹《論語集注》為政第二:愚謂多聞見者學之博,闕疑殆者擇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約。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辭。言此以救子張之失而進之也。程子曰:「修天爵則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謹,得祿之道也。子張學干祿,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為利祿動,若顏、閔則無此問矣。  

    331 [清]劉逢祿《論語述何》釋「多見闕殆」:謂所見世也。殆,危也。定、哀多微辭,上以諱尊隆恩,下以避害容身,慎之至也。

    332 [清]宋翔鳳《論語說義》二,《皇清經解續編》卷三百九十,第8頁:《論語》為微言,故與《春秋》之辭同。

    333 [清]康有為《春秋董氏學》,《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四),宏業書局,1987年,卷二「三世」:三世為孔子非常大義,托之《春秋》以明之。所傳聞世為據亂,所聞世托昇平,所見世托太平。亂世者,文教未明也;昇平者,漸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之世,遠近大小如一,文教全備也。大義多屬小康,微言多屬太平,為孔子學當分二類乃可得之,此為《春秋》第一大義,自偽《左》滅《公羊》而《春秋》亡,孔子之道遂亡矣。

    334 《禮記·禮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335 [宋]呂祖謙《與朱侍講元晦》,《東萊別集》卷八·尺牘二:比看胡文定《春秋傳》,多拈出《禮運》天下為公意思,蠟賓之嘆,自昔前輩共疑之。以為非孔子語。蓋不獨親其親、子其子,而以堯舜禹湯為小康,真是老聃、墨氏之論。胡氏乃屢言《春秋》有意於天下為公之世,此乃綱領本源,不容有差,不知嘗致思否?

    336 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三卷上冊,第200頁。

    337 事關天理與人慾這一對理學核心概念。參見[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三,《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312頁: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

    338 參見[宋]陸九淵《陸九淵集》,中華書局,1980年,第378頁。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1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