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頁
89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第546頁:《史通》十四又引《東觀漢記》「陳元奏云:光武興立《左氏》,而桓譚、衛宏並共毀訾,故中道而廢」。事與《新論》違異,所未審也。[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2頁:光武興立《左氏》,而桓譚、衛宏並共毀訾,故中道而廢。
90 [宋]石介《過魏東郊》,《徂徠石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84年,第20頁。
91 如[宋]王柏《書疑》自序,[清]朱彝尊《經義考》卷八十四:柏自序《書疑》曰:聖人之經,最古者莫如《書》,而最難讀者亦莫如《書》。以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孰有加於《書》者。奈何伏生之口授,科斗之變更,孰能保其無誤?此《書》所以難讀也。……先王之經無復存者,後生為學所當確守先儒之訓,何敢疑先王經也。不幸秦火既焰,後世不得見先王全經也。惟其不全,固不可得而不疑。所疑者非疑先王之經也,疑伏生口傳之經也。
92 「三傳」之消長,參見張舜徽:《四庫提要序講疏》,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第33-34頁:「說經家之有門戶,自春秋三傳始,然迄能並立於世。」……漢初,立《公羊》博士;宣帝時,又立《榖梁》;平帝時,始立《左氏》。……「其間諸儒之論:中唐以前則左氏勝,啖助、趙匡以逮北宋,則《公羊》、《榖梁》勝。」自唐初修《五經正義》,取《左傳》以配《易》、《詩》、《書》、《禮記》以成五經,其傳布益廣,而《公羊》、《榖梁》之學漸微。至啖助、趙匡說《春秋》,始稍立異。以為《左傳》敘事雖多,釋經殊少,猶不如《公》、《榖》之於經為密。
93 參見錢穆:《孔子與春秋》,《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268頁:《春秋》本列於五經,則《春秋》是經非史,已屬不爭之事實,從來也沒有人主張《春秋》乃史而非經,為何晚清儒特地要提出這一爭議呢?當知這裡便牽涉到《左氏》學與《公羊》學之不同點。
94 參見趙明:《走出人倫道德的世界——近代中國權利文化生長的思想根源》,《先秦儒家政治哲學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53-156頁。
9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喪服》:傳曰:君至尊也。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疏]注「天子」至「曰君」。○釋曰:卿大夫承天子諸侯,則天子諸侯之下,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案《周禮?載師》云:家邑任稍地,小都任縣地,大都任畺地。是天子卿大夫有地者,若魯國季孫氏有費邑,叔孫氏有郈邑,孟孫氏有郕邑,晉國三家亦皆有韓、趙、魏之邑,是諸侯之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以其有地則有臣故也。天子不言公與孤,諸侯大國亦有孤,鄭不言者,《詩》雲「三事大夫」,謂三公,則大夫中含之也。但士無臣,雖有地不得君稱,故仆隸等為其長,吊服加麻,不服斬也。
96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註疏·隱公元年》:[疏]「元年,春,王正月」。○解云:若《左氏》之義,不問天子諸侯,皆得稱元年。若《公羊》之義,唯天子乃得稱元年,諸侯不得稱元年。此魯隱公,諸侯也,而得稱元年者,《春秋》托王於魯,以隱公為受命之王,故得稱元年矣。……[疏]「元年者何」。○解云:凡諸侯不得稱元年,今隱公爵猶自稱侯,而反稱元年,故執不知問。……君之始年也。(以常錄即位,知君之始年。君,魯侯隱公也。年者,十二月之總號,《春秋》書十二月稱年是也。變一為元,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無所系,而使春系之也。不言公,言君之始年者,王者諸侯皆稱君,所以通其義於王者,惟王者然後改元立號。《春秋》托新王受命於魯,故因以錄即位,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成萬物。)
97 見董仲舒「天人三策」,《漢書·董仲舒傳》:「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素王」一詞出自《莊子》,見《莊子·外篇·天道》:「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漢代讖緯風氣下的孔子也被尊為玄聖,詞源也在這裡。
98 羅義俊:《論董仲舒「素王」觀的現代意義》,《秦漢史論叢》第6輯,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13-314頁。
99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謂一元者,大始也。知元年志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輕。是故治國之端在正名,名之正,興五世,五傳之外,美惡乃形,可謂得其真矣,非子路之所能見。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系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唯有終始也,而生不必應四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人雖生天氣,及奉天氣者,不得與天元本天元命而共違其所為也。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為也,繼天之所為而終之也,其道相與共功持業,安容言乃天地之元?天地之元,奚為於此?惡施於人?大其貫承意之理矣。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