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頁
27 [漢]王充《論衡·正說》:或說《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者,上壽九十,中壽八十,下壽七十,孔子據中壽三世而作,三八二十四,故二百四十年也。又說為赤制之中數。又說二百四十二年,人道浹,王道備。夫據三世,則浹備之說非;言浹備之說為是,則據三世之論誤。二者相伐而立其義,聖人之意何定哉?凡紀事言年月日者,詳悉重之也。《洪範》五紀,歲月日星,紀事之文,非法象之言也。紀十二公享國之年,凡有二百四十二,凡此以立三世之說矣。實孔子紀十二公者,以為十二公事足以見王義邪。據三世,三世之數適得十二公而足也。如據十二公,則二百四十二年不為三世見也。如據三世,取三八之數,二百四十年而已,何必取二?說者又曰:「欲合隱公之元也。不取二年,隱公元年不載於經。」夫《春秋》自據三世之數而作,何用隱公元年之事為始?須隱公元年之事為始,是竟以備足為義,據三世之說不復用矣。說隱公享國五十年,將盡紀元年以來邪?中斷以備三八之數也?如盡紀元年以來,三八之數則中斷;如中斷以備三世之數,則隱公之元不合,何如?且年與月日,小大異耳,其所記載,同一實也。二百四十二年謂之據三世,二百四十二年中之日月必有數矣。年據三世,月日多少何據哉?夫《春秋》之有年也,猶《尚書》之有章。章以首義,年以紀事。謂《春秋》之年有據,是謂《尚書》之章亦有據也。
28 [漢]許慎《五經異義》,《漢魏遺書鈔》:《春秋左氏傳說》歲星為年紀十二而一周於天,天道備,故人君子十二可以冠,自是殷天子皆十二而冠。
29 [清]顧炎武《長安》,王冀民《顧亭林詩箋釋》,中華書局,1988年,第637頁。同書第638頁注引《三輔黃圖·漢長安故城》:「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斗城。」
30 [宋]周密《十二分野》,《癸辛雜識後集》,《癸辛雜識》,中華書局,1988年,第81頁:世以二十八宿配十二州分野,最為疏誕。中國僅以畢、昴二星管異域諸國,殊不知十二州之內,東西南北不過綿亘一二萬里,外國動是數萬里之外,不知幾中國之大。若以理言之,中國僅可配斗、牛二星而已。後夾夾漈鄭漁仲亦云:「天之所覆者廣,而華夏之所占者牛、女下十二國中耳。牛、女在東南,故釋氏以華夏為南瞻部洲,其二十八宿所管者,多十二國之分野,隨其所隸耳。」趙韓王嘗有疏云:「五星二十八宿,在中國而不在四夷。」斯言至矣。
31 [唐]陸淳《春秋集傳纂例》:啖子曰:夫子所以修《春秋》之意,三傳無文。說《左氏》者以為《春秋》者周公之志也,暨乎周徳衰、典禮喪,諸所記注多違舊章,宣父因魯史成文,考其行事而正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將來之法。言《公羊》者則曰:夫子之作《春秋》將以黜周王魯,變周之文從先代之質。解《榖梁》者則曰:平王東遷,周室微弱,天下板蕩,王道盡矣。夫子傷之乃作《春秋》,所以明黜陟、著勸戒、成天下之事業,定天下之邪正,使夫善人勸焉,淫人懼焉。
32 《孟子·離婁下》: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33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中華書局,1987年,第141頁:兩宋解說春秋之書雖眾,篤守漢唐矩鑊,專言一傳,而不影射時事者,幾可謂無之。北宋治春秋者好論內政,南宋治春秋者好論外侮,其言多為當時而發。無論與孫復胡安國二氏有出入否,固無不受二氏之影響者,亦可謂發明尊王攘夷之義為宋人春秋學之主流,餘事皆其枝節耳。孫胡二氏之說明,宋儒所倡之春秋大義,可知而概略矣。
34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隱公元年》:孔子之作《春秋》也,以天下無王而作也,非為隱公而作也,然則《春秋》之始於隱公者非他,以平王之所終也。昔者幽王遇禍,平王東遷,平既不王,周道絕矣。觀夫東遷之後,周室微弱,諸侯強大,朝覲之禮不修,貢賦之職不奉,號令之無所束,賞罰之無所加,壞法易紀者有之,變禮亂樂者有之,弒君戕父者有之,攘國竊號者有之,征伐四出,蕩然莫禁,天下之政,中國之事,皆諸侯分裂之。平王庸暗,歷孝逾惠莫能中興,播盪陵遲,逮隱而死。夫生猶有可待也,死則何所為哉。故《詩》自《黍離》而降,《書》自《文侯之命》而絕,《春秋》自隱公而始也。《詩》自《黍離》而降者,天下無復有雅也,《書》自《文侯之命》而絕者,天下無復有誥命也,《春秋》自隱公而始者,天下無復有王也。夫欲治其末者,必先端其本,嚴其終者,必先正其始。
35 [明] 徐樹丕《識小錄》「春王正月說」條:或曰:「何以始魯隱也?」曰:「魯隱之始,平王之終也。周之不兢自平王始也,宗周之業基於豐鎬,而東遷雒邑,宗周之重失矣。」「然則何以不始於平王之初年也?」曰:「周雖東而君子尚冀其反於西也,故遲之以歲時至平王之終,曰:無冀矣。故《春秋》於是作也。
36 [宋]蘇軾《周東遷失計》,《東坡志林》,中華書局,1981年,第100頁。
37 [宋]蘇軾《周東遷失計》:避寇而遷都,未有不亡。雖不即亡,未有能復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