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頁
[法]列維-史特勞斯:《憂鬱的熱帶》(Tristes Tropiques, by Claude Levi-Strauss, Librairie Plon 1955 et 1973),王志明/譯,三聯書店,2000年。
[法]馬克·布洛赫:《封建社會》,張絮山/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
[法]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Les Formes E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e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by Emile Durkheim, Alcan, Paris, 1912),渠東、汲喆/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丁由/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
[法]摩萊里:《自然法典》,黃建華、姜亞洲/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
[法]讓·梅葉:《遺書》,陳太先、睦茂/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
[法]古朗士:《希臘羅馬古代社會研究》,李玄伯/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
[法]蒲魯東:《什麼是所有權》,孫署冰/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
[法]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婉玲/譯,商務印書館,1962年。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張雁深/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
[法]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婉玲/譯,商務印書館,1962年。
[德]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周紅/譯,三聯書店,1992年。
[德]黑格爾:《哲學史演講錄》,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
[意]馬基雅維里:《君主論》,潘漢典/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
[意]加塔諾·莫斯卡:《統治階級》(The Ruling Class, by Mosca, G. The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New York.),賈鶴鵬/譯,譯林出版社,2002年。
[美]吉爾茲:《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Local Knowledge, by Geertz,C.),王海龍、張家瑄/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美]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by Benjamin A. Elm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趙剛/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艾爾曼:《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the 插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y Benjamin A. Elman, 1990),趙剛/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美]伯克富:《基督教教義史》,趙中輝/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美]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China Turning Inward: Intellectual-Political 插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 by James T. C. Liu, Publi射d by arrangement with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趙冬梅/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 7th edition, by Stavrianos, L. S., 1999),董書慧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美]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Roman Empire, by M. Rostovtzeff, 1957),馬雍、厲以寧/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
[美]愛德華·羅斯:《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 A Survey of the Foundations of Order, by Edward Alsworth Ross, The Macmillan Company, New York, 1920),秦志勇、毛永玫等/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
[美]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革》,陳仲丹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夏含夷:《古史異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美]奧爾森:《基督教神學思想史》(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by Roger E. Olson,2002 CEF 校園書房出版社),吳瑞誠、徐成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美]彼得·貝格爾:《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 by Peter L. Berger, Doubleday and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 1969),高師寧/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美]賈志揚:《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趙冬梅/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汪榮祖:《史傳通說——中西史學之比較》,中華書局,2003年。
[美]杜維明:《儒家思想新論——創造性轉換的自我》,曹幼華、單丁/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美]喬·薩托利:《民主新論》(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ted, by Giovanni Sartori, 1987),馮克利、閻克文/譯,東方出版社1998年。
[美]列奧·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Hobbes: Its Basis and Genesis, Strauss, L. 1963),申彤/譯,譯林出版社,2001年。
[美]赫希曼:《欲望與利益——資本主義走向勝利前的政治爭論》(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 by Albert Hirschman),李新華、朱進東/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
[美]S.E. Taylor L.A. Peplau D.O. Sears:《社會心理學》(第十版)(Social Psychology, 10th Edition, 2000),謝曉非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美]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vol.1, by Will Durant, 1935),東方出版社,1998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日]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何倩/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
[日]竹添光鴻:《左氏會箋》,富山房編輯局,明治四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