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3頁

    我有九旬之壽仍可以有吃大魚大肉的胃口,這就是閉五行的功效。希望讀者先從閉五行中找到一點內功的味道。

    我從小是個戲迷,年輕跟隨評劇名家高月樓時,發現了一個現象,每回演戲演員們都是一身汗。他們演文戲時沒有多少運動量也是一身汗。這一身汗是怎麼來的?是發聲發出來的。

    因為有這個經驗,所以我對形意拳的發聲,格外留意。前面是講的閉五行是形意的內功,雷音也是內功,是五臟六腑的功夫。說"沒什麼,就是比武時嚇唬人的"--這是應付外行的話。我所處的時代,武林規矩大,來客要陪吃陪聊,臨走要送路費,就算客人有錢這個路費也一定要送的。人窮對朋友不能窮,這是祖上定下的規矩。師傅教徒弟,先教出來一個清白知禮的為人,才能造就人才。

    形意門不但是槍法,劍法尤為精妙。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了。我的劍法開始是跟唐師學的,後來在尚雲祥門下深造了一下。

    尚師傅家中掛槍,他有一把刀,說:"這刀吃過鬼子的血"。唐師對我說過:"當年,你尚師傅可是把洋人一場好宰!"李存義和尚雲祥殺洋人,是殺一場就躲幾天,所幸沒有發生意外。拿日本使館的人開了殺戒,後來是白種人也殺。李存義的刀法用刀尖,也等於是劍法。  

    何謂六部劍?清朝的官制有六部,天下就可以治理了。形意拳的劍法叫六部劍,就是說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比武就可以制人了。

    六部,就是上下左右前後。練形意拳的劍法,可不只是一根劍呀!方方面面都要有東西的!形意拳的劍法刀法都用尖,但並不只是一個尖。形意拳又叫六合拳,六合就是四維上下。還要練出隱藏的劍尖,一遇非常,可以八面出鋒。

    包括練拳也是要四面八方的練,一個鑽拳出去,在練的時候,不是只衝敵人的下巴,全管。這樣才能隨機應變。有的拳師教徒弟,讓他們先傻練著,漸漸有體會後,教劍法時,再把這個四維上下的道理點透。學劍是習武的關鍵。

    薛顛《形意拳精義》的篇首口訣,便是說四維上下,不是玄理,而是具體練法。"內中之氣,獨能伸縮往來,循環不已,充周其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潔內華外,洋洋流動,上下四方,無所不有,無所不生。"

    這已是形意的妙訣了,讀前輩文章,這些地方都要讀進去。我只會說點碎嘴閒話,水平所限,能把些東西講得有點"呼之欲出"的意思,便自我滿足了。

    附:李存義五行丹配方

    丹方:彰丹4,火硝8,硃砂5,黑鍩1,雄黃2。  

    這是一般配兩,拔毒治腐肉。

    當配兩總計到15兩5時,便稱之為丹。傳說有治腦瘤的附帶效用。

    煮丹時用木炭,新買的砂鍋。

    二十九、說劍法

    李仲軒先生辭世後,停止了整理。原因如下,一、得不到李老的確認核實,恐怕有誤;二、李老已辭世,再出文章,恐怕畫蛇添足;三、出於個人心情,不想再經歷追思之苦,不管是險惡故事還是水月功德,都不願再提了。

    轉眼又到三月,李老已離去一年。新整理的小文,希望讀者不計唐突,僅看作是對李老的一種緬懷吧。李老一生沒有武學傳人,在師徒傳承上,李老這一脈算是斷絕了。但李老的談拳話語,在廣闊後學中,能有人去體味,便是李老餘音未絕。

    正文:

    (李老當年說,劍法只談一次,好壞就是這一次,從此不負責了。後來在2003年春節,李老又說了些典故,便整理在一起了。)

    形意拳能練到什麼程度?唐師(唐維祿)跟我打比方,說從懸崖峭壁跳下,快撞到地面時,用手在石壁上一拍,人橫著飛出去了,平安無事。與人較量時,一搭手能把對方的勁改了,這個本領算好的。還有更好的,在自身失控時,能把自己的勁改了。比武,失控的時候多,都是意外,得把這手學會了。  

    這手功夫不是跳懸崖跳出來的,是練大杆子練出來的。形意門有"十三槍",所謂十三個用法,其實胡亂一輪,就都有了。練大杆子得亂來,扎一槍有一槍的講究--這不是入手的方法。

    大杆子要挑分量沉的,三人高的,還要有韌性,勁一使在杆子上,杆子活物般自己會顫,越不聽使喚就越是好杆子。

    拿上杆子,人會失控。沉、長、顫,都是為了失控。杆子失控了,會帶著人走,這時正好改自己身上的勁,改好了,杆子就在手裡穩住了。練杆子跟訓服烈馬一個道理,得先讓杆子撒野,杆子不聽你使喚,反過來還要使喚你,你也不聽它使喚--這個過程儘量長,在杆子上求功夫,最後這功夫都能落在自己身上,一開始就想著怎麼使,讓它乖乖的,就沒的玩了。

    讓根死木頭,變成活馬,這個練法是老輩人的智慧。炮拳是從十三槍的"扎"法里變出來的,炮拳後手架在腦門,前手斜刺,正是下扎槍的架勢。形意拳動起來,輾轉不停,永遠有下一手,下扎之後必有回彈,下扎槍的下一手,是就著回勢上挑。

    炮拳出手後,要向後一聳,就是上挑的槍法,所以炮拳里有兩個傢伙,明顯的是下扎槍,隱藏的是上挑槍,一個在形上一個在勁上,以下扎的拳形來上挑,所以才妙。炮拳要到杆子上去體會--這是以後的事情,那時候,便要扎一槍有一槍的講究了。  

    唐師腿快,交手步法是唐傳形意的獨到處。步法粗分為橫縱斜轉,要擦地而行,越是腳不離地,越能變化,憑空一跳,變化就沒了。練拳和比武時,感到憋悶,就錯了,兩腳一跳,好像痛快,跳多了會感到非常不痛快,就是憋悶了。不要輕視形意拳的小步一蹭,難看是真難看,巧妙也是真巧妙。

    傳說練形意的人能踏著荷葉過池塘,這是神話,但也把練功的方法比喻在裡面了。荷葉杆輕脆,只有一點韌勁,腳下要很細膩,去找這一絲僅有的韌勁,在一根絲上借勁。

    橫拳的練法,是斜著進一小步,橫著退一大步,橫拳等於是倒著打的,正好練這"踏荷葉",腳伸在地上,要感到踏在荷葉杆上,只有一根絲能支持,要用腳的肉感,把這根絲探測出來。

    不敢踏,輕也不是重也不是,腳底板最嫩的皮膚,和這根絲一揉合,一星水花似的,有那麼一星彈力,人就彈開了。腳底板是練形意人的臉面,嬌嫩著呢,什麼時候感到腳底板會"臉紅",才算上道了。

    練形意要養成"上虛下實"的習慣,上身永遠鬆快不著力,功力蘊藏在下身。

    上身如天,下身如地,這就符合自然了。電視裡練拳擊的外國人,上半身太過緊張,該虛的地方實了,在中醫講,就是病態。而形意功夫出在腿上,符合自然,所以不傷身不勞神。

    也別把"上虛下實"理解偏了,站樁時刻意地把全身重量壓在兩條腿上,便不對了。"實"是充實有內涵,不是死硬。所以劈拳里的"前腳外撇的大跨步",非常好,能把兩條死腿弄活了,把體重轉化成活潑的勁。

    世上永遠是強者影響弱者,交戰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強了,能影響別人,別人不自覺地一學你,就敗了。模仿是人的天性,養狗的人像自己的狗,養貓的人像自己的貓,張三總和李四聊天,最後張三臉上出現了李四的表情,李四帶上了張三的小動作,都是不自覺地模仿。比武時,情急之下,人的精神動作都太更容易失控,一受驚,就模仿對手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