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頁
「我不懂了,你就這麼喜歡往外撒錢?」
「這叫投資。」
不多時,三位監考老師入場,大家都自覺收聲。
9點整,下發試卷,考試開始。
李崢接過卷子,深吸一口氣再徹底吐出,排空了雜念。
物理競賽,強者很多,目前已知比林逾靜分高的就有兩個。
萬不可因為稱霸薊京賽區就輕視對手。
即便是前桌看上去很不靠譜的黃櫺騏,也萬不可因他學習不好的外貌而小覷。
現在,在這物理聖壇的階前。
就算認定它只有1%的難度。
也要用100%的認真來對待。
就像第一次化競一樣。
開始審題!
之前陶菲菲已經強調很多次了,物理競賽預賽、複賽、決賽的難度遞進十分陡峭。
眼下一審,果不其然。
6道大題,總共280分,撐滿了足足11頁紙。
單從題面長度上來說,就已經碾壓複賽了。
更關鍵的是,考試時間只有3個小時。
對某些小說作者來說,就算給他三個小時讓他編故事,都不一定填得滿這11頁紙。
最誇張的還是第6題,光是題面敘述,就撐滿了整整三張A4紙!
單題分值更是達到了恐怖的80分。
相當於前幾年決賽兩道大題合二為一了。
可以說,這是複賽那道「閱讀題」的超級加長加難版了。
這道題也瞬間吸引了李崢的興趣。
只一看,便無奈笑了。
與複賽的那道超級難題一樣,這道題同樣酷似一篇論文,其內容,完全就是去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中,有關「光捕獲(光鑷)」的內容。
考生必須在很的短時間內理解透徹,並根據題目要求,做出大量的計算進行解題。
甚至可以說,對於很多選手來說,3個小時的時間,單這一道題,都不一定做得完。
而李崢,很不厚道的笑了。
最後衝刺階段,他跟林逾靜可是從頭到尾都在啃論文玩的。
頭一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論文……怎麼可能不碰?
當然,這位大佬得獎,並非只因某一篇論文,而是表彰他幾十年來在雷射操縱微粒領域的開創性成果,與其相關的論文至少十餘篇。
其中難免有些很深的,牽扯到高精度實驗的,現在的李崢和林逾靜也啃不下來。
而這次考試,考的只是最基本的原理,是那位大佬十年前就實驗確定的基礎原理。
因此對於李崢來說,這完全不是一道現場學習題,只是一道普通的應用題,公式還都給你擺出來了,計算量也不過爾爾。
甚至比其它五道題,都簡單了一截。
既然已經看到這裡了,李崢只好選擇從「最難」的最後一道題開始做了。
他也不想這樣的……
沒辦法,他學的實在是太多了。
相鄰的考場,林逾靜也露出了類似的,不厚道的微笑。
這就不能怪我嘍。
兩個考場中,監考老師也是第一次看到真題,粗掃了一圈後,眼光都定在了最後一道,頗為驚嘆。
「這不難為人麼……」
「真讓高中生解諾貝爾級別的難題啊。」
「算了算了,畢竟是要選拔頂級物理人才,這道題雖然超綱嚴重,但需要的東西還是都列出來了的,細啃總能做出來。」
「話是這麼說,可考試時間只有3小時啊,就前面五道題這計算量,3個小時,根本都不夠做到第六題的。」
「正常,280分的卷子,每年不也沒幾個上200的麼?」
「行了,先轉一圈吧,有幾個不老實的。」
「走走走。」
於是,兩邊老師都溜達起來。
要說參賽者的綜合實力,其實後一屆總是強於前一屆的。
究其原因,還是校內外培訓強度的提升,競賽的題型套路固然很多,但也耐不住那麼多老師和學生成年累月的把精力砸進去。
可以說,出題組老師,一直在與競賽培訓老師鬥智鬥勇。
現在,題型上已經很難做出創新了,提升難度的方向主要有二。
其一,便是簡單粗暴,人人氣而誅之的「加大計算量」。
效果立竿見影,缺點也很明確,那就是「很不物理」。
因此,物競才有了全國中學生微積分大賽的美名。
另一個方向,便是「閱讀理解」了。
找出一些有趣的論文,做出變形說明,現場學習,現場考察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甚至可以說是科研能力。
畢竟,論文和方向太多,且難度巨大,應試機構不可能組織這方面的題海培訓。
正因如此,這招才屢試不爽,題也越出越大。
兩個考場的老師巡場的時候,多數同學還在懟第一題的計算,但已經能看出一些解題速度的差異了。
與高考不同,這種競賽考試中,解題速度是非常核心的。
可以說,必須在兩小時出頭,完成前5道題,才有挑戰第六題,沖理論200分的可能。
一個考場中,能達到這個速度的人,也不過寥寥幾位。
對監考老師來說,尋找這樣的學生,也是監考過程中難得的樂趣。
大家對一對,碰一碰,看誰眼光准能挑出種子選手,那還是很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