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頁

    先說“匹夫之勇”。

    項羽這個人,應該說是很勇敢的。他這輩子,似乎沒怕過什麼,只有別人怕他。他的身體也好。《史記》說他“長八尺余,力能扛鼎”,可以想見其英武魁偉、肌肉發達、孔武有力,當不讓今日之斯瓦辛格輩,很能讓一些崇拜所謂陽剛之氣的女孩子們心儀。公元前207年,趙王君臣被秦兵圍在巨鹿,告急的羽書雪片般飛來。當時救趙的諸侯之兵凡十餘壁(營壘),卻無不做壁上觀,只有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一以當十,與秦軍血戰九次,動天的殺聲把諸侯將士的臉都嚇白了,這才大破秦軍,救出趙王。有這樣的膽量,又有這樣的體格,項羽便覺得如果不讓它們有用武之地,實在是一種浪費,可惜了的。所以項羽便常常要逞威逞武。他雖然是主帥,卻喜歡衝鋒陷陣。每次戰鬥,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往往是,項羽的兵器還沒有出手,只不過瞪眼一呵,對方便魂飛魄散,肝膽俱裂,目不敢視,手不能發,屁滾尿流,一敗塗地。這樣的戰績,很是不少。我相信,每來這麼一回,項羽心裡一定充滿了快感。

    這種快感甚至使他忍不住要同對方的主帥決鬥。他對劉邦說,天下不得安寧這麼多年,不就是因為我們兩個嗎?乾脆我們兩個打一架,誰打贏了,天下就是誰的,何必弄得天下人都跟著受罪!這真是英雄氣概十足,貴族派頭十足。可惜劉邦不吃這一套。他才不會和項羽單兵獨練,徒手過招呢!於是劉邦咯咯直笑說,劉某鬥智不鬥勇。我相信,劉邦說這話時,也一定是一臉的痞笑。

    從審美的角度看,劉邦的表現一點也不酷。但從政治學和軍事學的角度看,劉邦卻是對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鬥爭的最高手段。戰爭的勝負,說到底,是政治鬥爭的勝負,至少也是戰略戰術的勝負,與主帥個人力氣、身材的大小沒什麼關係。項羽把打仗看得跟打架一樣,也就是把政治視同兒戲了,簡直就是孩子氣。誰都知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項羽自己也不是不知道,否則他就不會去學兵法,不會說不學“一人敵”而要學“萬人敵”了。可惜,事到臨頭,他學的“萬人敵”一點也用不上,用得上的還是“一人敵”。可見項羽實非帥才,不過是一個特別霸蠻特別有力的匹夫。

    早就有人比較過“匹夫之勇”和“君子之勇”。路見不平,拔刀而起,一言不合,拳腳相加,這是匹夫之勇。因為只要有幾分血氣,有幾分力氣,不要有任何志向和修養,隨便什麼人都做得到,而且也不會有什麼輝煌的戰果,因此是匹夫之勇。什麼是君子之勇呢?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就是君子之勇。顯然,君子之勇表現的是沉著,是定力。蘇東坡說,這是因為“其所挾也大,其所致也遠”的原因。也就是說,為了遠大的理想,可以暫受一時之辱,或不計眼前的得失。所以,“敵進我退”不是懦弱,“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也不是怯懦。當然,一味蠻幹,為當下的面子不顧遠大的理想,也不是勇敢。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前胸,腰不能直,便順勢彎下腰去摸腳趾頭,還大罵說:臭小子,射中我的腳,然後掉頭就跑。這就有些機智,也可以說有些狡猾,但不能說就是窩囊和膽小。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將帥之勇是萬人之勇。戰場上是不能沒有勇敢的,所謂“兩軍相敵勇者勝”。但是,這裡說的勇,是全軍之勇,而不是個人之勇。當然,在某些時候,將領的身先士卒,確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在冷兵器時代就更是如此。然而,項羽的衝鋒陷陣,卻並不完全是為了鼓舞士氣,有時也是為了自己逞能過癮。結果,由於他過於個人英雄主義,反倒讓其他將領和士兵覺得自己可有可無,哪裡還會有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司馬遷批評他“奮其私智”(只靠個人),“欲以力征”(只靠暴力),兩條都說到了點子上。

    再說“婦人之仁”。

    婦人之仁和匹夫之勇好像是矛盾的。其實項羽這個人原本就很矛盾。他的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殘忍的一面,也有溫柔的一面。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事實上也夠野蠻霸道的。他性情暴烈,恃強沽勇,殺起人來一點都不手軟。會稽郡守殷通和他前世無仇後世無冤,而且還是打算和他們合夥起義反秦的,說殺就殺了。卿子冠軍宋義誇誇其談,其實是個蠢貨,雖然對項羽有點那個,畢竟並沒怎麼樣,也說殺就殺了。(宋義,故楚令尹,好言兵。他曾預言項梁失敗而不幸言中,只說明他有觀察能力,不能證明他有指揮能力。他當了統帥後,犯戰略錯誤還自以為是,又張貼布告說“猛如虎,狠如狼,貪如羊,不聽話的,都斬首”,結果反被項羽所殺。)

    還有懷王,一個半點用也沒有的“義帝”,項羽指東他不敢指西,項羽指南他不敢指北,要他搬家他就搬家,要他讓地他就讓地,又沒礙著項羽什麼,居然也派人把他謀殺了。最慘的是秦王朝的二十萬降兵,項羽居然在一個夜裡把他們全部擊殺坑埋。二十萬人哪!二話不說就殺了,項羽只怕連眼睛都沒有眨一下。

    然而在鴻門宴上,面對劉邦,他卻下不了手。

    是因為劉邦與他無冤無仇嗎?殷通也與他無冤無仇。是因為劉邦於他有恩有德嗎?劉邦先入咸陽,已讓他恨得咬牙切齒。是因為不知利害關係嗎?范增已經說得非常清楚:劉邦“其志不在小”,又有“天子之氣”,實在是必欲去之的心腹之患。是沒有能力殺嗎?以項羽之武功,叫誰三更死,誰還能活到五更?何況劉邦名為項羽座上客,實為階下囚,里里外外都是項羽的人,連樊噲都對劉邦說現在人家是菜刀砧板,我們是雞鴨魚肉。是沒有機會下手嗎?機會多的是。至少在樊噲進帳護駕前,是沒有問題的。可任憑范增又是遞眼色,又是打暗號,項羽就是默然不應,終於讓劉邦這隻烤熟了的鴨子又飛了。氣得范增恨恨地罵道:“豎子不足與謀(這小子真不配和他謀事兒)!”

    其實范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所謂“不忍之心”,也就是“婦人之仁”。

    但,項羽不是很殘忍的嗎?怎麼又會“不忍”?

    實際上,項羽表面上看很強硬,其實內心很脆弱。項羽是一個很愛面子的人。愛面子的人內心都很脆弱。惟其脆弱,才那麼愛面子。因為他受不了半點傷害,這才要拚命護住自己的面子。項羽的自刎烏江,很大程度上是出於面子的考慮:“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於是便留下了一句關於面子的名言:“無顏見江東父老。”為什麼無顏相見呢?除心中有愧外,還因為受不了那份憐憫。對於項羽這樣一個一生要強的人來說,憐憫即是傷害。因此他寧願去死。殺了自己,他的面子才挽得回來,他心裡也才好過一些。

    項羽就是這樣一個內心衝突性格矛盾的人。說穿了,他其實是一個不幸被推向了戰場和屠場的孩子氣十足的行為藝術家。他並不多想殺人,卻不能不殺人;並不多想打仗,卻不能不打仗。因為除此以外他別無選擇。他不可能有別的活法,也沒有別的方式可以體現他的生存價值,完成他的行為藝術。他畢竟是通過殺人開始他的人生歷程的,也畢竟是通過戰爭來走完他的人生道路的。因此,他又愛殺人,又愛打仗。但是,他的勇敢背後其實是怯懦,他的殘忍背後其實是柔情。他殺人如麻,內心深處卻有一種恐懼心理。他戰無不勝,心理深層卻有一種失敗情結。正因為內心恐懼,才會不斷殺人。正因為害怕失敗,才會急於求勝。只有那不斷流淌著的鮮血才能洗刷他因懦怯而感到的羞恥,也只有那一個接一個到來的勝利才能慰藉他那痛苦不安的心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