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18頁

    陸之游立刻猜到了來者身份,讓護衛退下,施禮道:“主公已等候先生多時,情!”

    那大漢隨陸之游進艙,與桓秘打了個照面,抱拳道:“巴東張重,見過大人。”桓秘雖然不是朝廷命官,可因為桓氏一門皆是高官,所以張重仍然喚他“大人”。

    桓秘也未在意,起身還禮引張重入座,笑道:“大頭領單槍匹馬越巴山赴漢水,單是這份膽色,已叫本人欽贊不已。”

    “大人客氣了,比起你桓家的女婿殺羊越、唬尹萬,本人可是差的遠了!”張重不給桓秘半點面子,劈頭便道,“尹萬也是你的人,這筆帳,該怎麼算,還望大人告知!”

    陸之游見桓秘的面色沉了下去,當即暗暗準備隨時動手。桓秘只是一笑:“唇亡齒寒的道理,我想大頭領應該很清楚——尹萬那廝雖然蛇鼠兩端見風使舵,可若沒了他在漢川做屏障,大頭領在巴東川口一帶的買賣,怕是沒有這般輕鬆了吧……”

    “你這什麼意思?”張重是個直性子,不怕殺人,最煩繞彎子。  

    “很簡單——”桓秘湊到他耳邊,低聲說了幾句,末了,才笑道,“這件事對大頭領來說有利無害噢……”

    張重嘴角一動,狠狠瞪了他一眼。

    艙外響起水聲,不知從哪兒飄來的一陣山雨,濺起數朵浪花……

    第 二 章 捨命一搏

    當雲開的官船停靠在安康岸邊時,楊古廷已先一步來到漢中,拜見梁州刺史楊亮,他的氐族武士則秘密潛出陽平關,投北而去。雖然投效雲開麾下,可楊古廷對晉國朝廷卻仍有保留,他不能把復仇的希望寄托在一個不思進取的國家身上,恰如這次行動。

    晉軍在東川一帶約有三萬駐軍,除去陽平關和漢中城各常駐五千外,餘下近兩萬主力便駐紮在定軍山大營。刺史楊亮四十八歲、行伍出身,曾是因叛亂被殺的漢中王司馬勛麾下驍將,他沒有在刺史府接見楊古廷,而是把會面的地點設在了大營中。

    為顯誠意,楊古廷讓隨行武士都等在營外,隻身入帳。引楊古廷進帳的,是楊亮之子楊廣。仇池未滅時,楊古廷曾多次來到漢中與楊亮父子會面,饋贈禮物聯絡感情,楊廣與楊古廷因此成為好友。  

    對楊古廷的到來,楊亮並未感覺意外:楊統雖然投效秦國,可他在南秦州的聲望遠不及殉難的楊纂,這幾個月來一直有仇池遺民流入漢中,既補充了晉軍的兵力,也讓楊亮嗅出一絲反攻的意味……

    楊古廷進帳,廢話無多,逕入主題:“晚輩此次前來,乃是有一計獻於大人。”楊亮做了個“請”的手勢,端坐傾聽。魏晉時,人多傲骨,如紀雨之、雲開、慕容文、楊古廷等人,往往效仿春秋說客之風。

    “計將安出?”楊亮順著他的語氣問道。

    “不知大人還曾記得鷲峽之辱?”楊古廷突然反問。

    “鷲峽一戰損兵折將,某不敢忘也!”兩人一唱一和,倒像是說書一般。

    “大人可知,鷲峽一役因何而敗?”楊古廷再問。

    “強敵莫可擋,危城莫可守。”楊亮據實而答。

    “大人所言差矣!”楊古廷突然提高嗓門,待得楊亮面露詫異,方續道,“鷲峽之敗,敗在強敵於前而退路盡斷——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大人麾下皆乃百戰之士,久歷沙場,單論戰力決不在秦軍之下,鷲峽之敗,亦敗於人心之散!人心之散為何也?武都之叛也!”  

    楊古廷頓了頓,楊亮一拳砸在案上,忿忿道:“楊統老匹夫,貪一己之私利,斷送我東川數百里屏障,著實該殺!”

    “眼下就有一個機會擺在大人跟前,不知大人可有興趣一聽?”

    楊亮決然道:“此恨不消,楊亮再無顏面回見桓公!還請先生賜教。”

    “大人請看——”楊古廷從軍帳牆上取下地圖,順著祁山的方向往西北一划,落在仇池上方,眼中精芒閃動,道,“和大人得到的消息一樣,秦人只知道仇池遺民不斷流向東川,卻不知我楊氏死士已秘密潛回仇池山,多半混入城中,仇池軍民對秦國積怨甚深,只要能將大將楊安的主力引開,裡應外合,當能一舉收復仇池!拿下仇池,便等若斷了秦軍退路;以其人之道還致其人之身,到時武都人心不穩,看楊統老匹夫怎麼收拾殘局!”

    “好計!”早已摩拳擦掌的楊廣忍不住高聲道,“父親大人,兒願率一軍與楊先生裡應外合,收復仇池!”楊亮也被楊古廷的謀劃說得熱血沸騰,作為一州刺史封疆大吏,又是武將出身,能一戰扭轉戰敗之辱,扭轉戰略頹勢,自然是當務之急。  

    楊古廷盯著地圖,他在等待楊亮的答覆;他的人從仇池傳來消息,秦軍在城內根本沒有駐軍,只是起用了一批當地戍兵維持治安,所以,他信心十足。

    楊亮畢竟是三十年行伍的老兵,激盪之餘,立刻冷靜下來,沉吟半晌後,想到了此役的關鍵,緩緩道:“能否一擊成功,在於能否將楊安的主力調離仇池山大營——楊廣,你說,撓哪兒,才會讓楊安不得不出兵?”

    楊廣自小便跟從父親在軍前效力,這招“引蛇出洞”,當年對付土豪叛亂時就曾用過,遂不假思索道:“佯攻武都!”楊古廷亦微微頷首,以示贊同。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1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