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頁
這個問題,現在陳堪已經有答案了,至少在這個位面,真的是有禹這個人的存在。
但是「五帝」其他人,陳堪作為一個歷史的見證者和歷史學的學者,在這個位面陳堪表示自己也搞不懂到底是哪五個,至於「三皇」時間太早了。
陳堪來到這個位面已經四百年了,「四百年」,寫起來就三個字而已,輕描淡寫,陳堪在這個位面誦讀了超過五十五萬遍的《黃庭經》,這就是四百年的概念。
四百年的現在,華夏大地一片汪洋,這幾年因為氣候的變化,下雨量連續暴漲,洪水泛濫,華夏文明遭受了巨大的破壞。
部落聯盟自然也沒有閒著,進行了多次的治水,但是哪有那麼簡單,現代社會已經有相對完善的河道體系、治理體系,可是在遇到突來的大洪水面前都免不了損失慘重,更何況是這個時代的人呢。
「堵不如疏」這種在現代人看起來簡單無比的道理,那都是先人用一條條生命總結出來的,而且道理說是容易,做起來卻千難萬難,這個位面可不是什麼神話位面,沒有各種神奇法術、沒有開山斧,只有雙手,所有的河道都是靠著雙手挖出來的。
整個部落聯盟齊心合力之,前後一共花了十八年的時間,才最終將戰勝了這場大洪水,而帶領全部落解決這場苦難的共主名字叫做「禹」。
這次大洪水除了大量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之外,在陳堪看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共主的權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
這就像是戰爭時期一樣,領導者需要更加集中的權利以面對挑戰,這次面對洪水又何嘗不是一場戰爭呢!
為了能調動最大的資源去治理水患,所有的部落聯盟儘可能的團結起來,而且十八年之內沒有換過共主,長老會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為了更好的治理洪水,禹將大量本族人放在一些重要的位置上,這並非是為了徇私,這完全就是為了治水,禹是原共工部落的後裔,族人擅長治水,為了戰勝洪水這樣的布置也是在所難免。
同時神權得到了很大的削弱,因為在面對這樣滔天的洪水面前,人們發現本來他們祭祀的神靈竟然無法給他們提供保護,最後還要靠著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這和他們想像中無所不能的神是完全不一樣。
加上在治理洪水的時候,很多神職人員也衝鋒在前,和普通人長時間生活在一起,這使得普通人和神職人員之間的那點神秘感消失了,對神的敬畏也就少了一些。
長老會消亡、權利集中、神權削弱以及重要位置都是自己的族人,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共主手中的權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
而強大的權利帶來的就是膨脹的欲望,治理完洪水之後,禹發現自己的權利前所未有的強大,心中就升起了一個念頭,就是能不能將共主這個位置當做是一個私有財產,直接傳給他兒子呢?
禹先慢慢試探,同時將自己兒子啟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還給自己的兒子安排一些幹事能力比較強的人,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刷功績」。
禹活了五十二歲,因為治水功勞太大,權利集中,他是第一個在共主位置上坐到死的人,也是擔任共主時間最長的。
禹死後,他的兒子啟順利地當上了共主,要是啟只是一個一般人,那麼可能以後的歷史就會改變了,偏偏啟也是一個野心和實力都不缺的人,他繼承了他父親的願望,對部落進行了整改,目的就是為了讓共主位置成為他們氏族的私有財產。
他還將目光投向了神廟,利用洪水的事情大做文章,主要就是想說明一件事,就是他們氏族先祖就是神,他是神的後裔,天生就是要統治整個部落的。
為了得到神廟的支撐,啟也開出了極為豐厚的條件,這對於神廟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大祭司幾乎沒有猶豫就給同意了。
此刻的大祭司已經不是陳堪,陳堪早在一百年前就「死」了,假死之後陳堪到其他部落中去體驗生活、觀察世界,一直呆在神廟中不利於陳堪觀察這個世界,陳堪以各種身份遊歷天下,治理洪水的時候,陳堪也以一個普通部落民眾的身份參與其中。
不僅僅是普通的部落民眾,陳堪還去體驗了奴隸的生活,治水結束之後,陳堪用自己的雙腳走遍各地,等陳堪再次回來的時候,神權和王權已經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難以分隔了。
本來這個信仰龍圖騰的部落是沒有固定名字,在啟在位二十年之後,他給取了一個名字,叫做「夏」,王權時代由此開啟。
第0825章 千年(上)
「君權神授」這是以宗教為主導的政治時期,君主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而提倡的一種法,意思是自己是天命派遣,在凡間管治世人,君王是天神在人間的代表,作為人民只可遵從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
夏就是這樣一個朝代,在《尚書·召誥》說:「有夏服(受)天命」。
啟通過和神廟的聯合,宣布自己的先祖就是神,自己是神的後裔,管理部落,而共主這個位置就是他們家的,「家天下」由此開啟。
夏朝並不是一個很完善的國家,還是一個比較鬆散的部落,對於地方使用的是分封的方式,就像是當年有熊部落的那一套,你只要承認我共主的地位那就可以了,也沒有什麼必要的義務。
禹和啟都算是比較合格的統治者,但是啟的兒子太康就不行了,太康只顧遊玩,不理政事,有窮氏部落趁機西進,其有位善射的首領后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