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28頁

    人類就是在最先到來的四十三個人的努力生存下,不斷繁衍生息,雖然種族數量受地域環境和資源物資的制約、阻礙,並沒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不管經歷過多少災難和困難,地球人類總算在火星這個陌生、貧瘠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並開始成長壯大。

    人類的壽命,最長也就在百年之後,但人類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非常遙遠的古生帶,但是和宇宙的歷史比,卻又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但是誰又敢說,以後人類的歷史,又不可以和宇宙的消亡相提並論呢?

    就在地球毀滅之後,人類不是又在火星上存活了下來,來到火星上的代表人類最後希望的四十三個人,不正好說明人類是可以應付任何一種打擊,哪怕家園被毀,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出路。

    在第一代地球人來到火星的幾十年裡,蘇宇在火星地球基地里,從成立管理委員會開始,最後成為火星國的最高執政官——總理,他和其它的管理者一起制定法律,掌管政權,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工作到死了的那一天,而後,從地球上來到火星的人先後去世,也宣布了地球毀滅之後的一個完結,一個地球時代真正的結束。

    接下來是由那些在火星太空中出生的第二代人類開始火星重生的新篇章。蘇宇的兒子繼承他的地位當上總理,繼續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做更多的努力。蘇宇臨死的時候,把念叫到跟前,要他保證不管經過多少時間,一定要想辦法回到地球上去看看,因為不管怎樣,那裡都是人類發源生息的地方。  

    就算他們這一代人不能回到地球,也要把這一個信念傳下去,一代代的傳下去,甚至可以把它寫在法律條文上,讓後來的人們永遠記住這一點,不管到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那個叫地球的星球,曾經是人類最先居住的地方,是人類發源的地方。

    第一代火星出生的人,名字只有一個字,第二代兩個字,以此類推。火星上最後一個在地球出生的人去世,最先從地球來到火星的四十三個人,在蘇宇死後,還剩下了三個,活得最久的是生物學博士方瑩,她也曾為人類在火星上的生存環境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隨著她的去世,也代表了地球時代在火星上的正式終結。

    隨著方博士的去世,第一代地球移民已經全部死亡,雖然他們都進化成了可以意念控制的人類,但他們的身體並沒有進化,他們還是和在地球上的時候一樣,所以他們是最後的純種地球人,而在太空中出生的第二代,他們的身體已經開始出現一些細微的變化了。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已經不能算做純種的地球人類了。

    人類在火星上生存、發展的階段歲月中,從開始和外星生物相遇、接觸到鬥爭異化,經歷過無數次的變革與更新,甚至還出現過幾乎被再次毀滅的境況,但最終人類仍然戰勝了種種困境,並且仍然頑強地生活在茫茫宇宙中,始終成為一支智能生命的形式存在,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第一百一十三章 新生的地球

    創世更新時間2013-08-19 08:18:38.0 字數:2002

    太陽系在大約50億年前誕生後,大約過了5億年,地球開始形成。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陽星雲分餾、坍縮、凝聚而形成的。首先,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後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地核和地幔的變化對地球磁場的變化起主導作用。地質構造演化,板塊的形成與運動,以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現象說明,地球內部處於熱學和力學不平衡的狀態,存在巨大的力源,使運動持續不停。

    也正是這樣的運動,才讓地球隨時處於一種變化當中,就算整個地球在宇宙中爆炸了,它也會分成無數個宇宙塵埃,繼續留存在宇宙當中,只不過在它上面再也不會有生命的形式存在。

    地球的最上層是厚約100公里的堅硬岩石層,稱為岩石圈,它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岩石圈下面是上地幔的低速層,其物質少部分是熔化的,但固體介質長期處在高溫高壓環境中會具有流變特徵,整個低速層便可以發生流動變形,故稱為軟流圈,其下界深約220公里。岩石圈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被構造活動帶割裂的、持續不斷地相對運動著的若干剛性板塊。  

    最早曾將全球岩石圈分為6個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澳板塊和南極板塊。這些板塊的邊界並非大陸邊緣,而是海嶺、島弧構造和水平斷裂。除太平洋板塊完全是水域外,其餘都是海陸兼有。絕大部分的地震和火山發生在板塊邊界處。板塊構造對大陸陸塊的聯結和分離,對生物物種的遷移和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地球最初是由火山爆發產生了雲,雲再下雨流成河,河水聚集在地球低洼的地方形成海洋。天空中的含水彗星撞擊後,帶來更多的水。地球上的海洋是孕育地球生命地搖籃。海洋中的洋流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聯繫起來,創造出地球千姿百態的生命形態。洋流的活動給地球帶來氣候地改變。使得各物種能夠繁延生息。

    地球上層的大地構造運動和地震活動主要是這些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板塊變形主要發生在它們的邊界部位,板內變形主要是大範圍的造山運動。地球表面有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以及大西洋中一條很長的弱地震帶,這些地震帶正是板塊的邊界。

    美洲、非洲、歐洲和格陵蘭在2億年前的很長時間裡都是連在一起的,約在2億年前才開始分裂,後來擴張形成大西洋,這種過程叫做“離散“;而印度板塊還只是“到了距今0·7—0·6億年前才漂移到亞洲附近,隨後與歐亞板塊產生相互碰撞。這種過程叫做“匯聚“。板塊會分離和碰撞,還會沿轉換斷層相互滑動,這是板塊構造理論的關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2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