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36頁

    至是設蒙古經略使,以第四鎮統制韓虎駐武州,並改武州為宣化,專司征討蒙古各部。

    三八四二年。

    山西經略使梁興克太原,偽西京留守,葛王完顏雍逃往延安,以延安降西夏,中王遣使責西夏,命西夏國主李仁孝送還完顏雍,李仁孝拒絕並遣軍守延安,中王下旨以山西經略使梁興,宋川陝宣撫使吳璘兩路討伐西夏。八月梁興克延安,完顏雍率殘部逃入西夏,同月吳璘與西夏軍戰於西寧州,以大炮轟潰西夏重騎,並取西寧州,九月梁興克夏州,其城為赫連勃勃所築統萬城內城,至此為百門大炮所毀。夏主李仁孝驚懼,遣使送完顏雍並請休兵,中王不許,並調蕭凜部第五鎮自大同沿黃河西進,與梁興會攻夏都興慶府及西平府,吳璘部郭浩率軍自蘭州北進,十二月梁興郭浩合兵克西平,李仁孝率軍棄興慶越沙漠奔西涼。

    中王以所獲之興慶,西平二府收歸中國並置寧夏路,以克西平之功酬郭浩,封郭浩為寧夏巡撫。

    至是開宋人為中官之先例。

    以吳璘所請,合成都,梓州路為西川路,以吳璘為西川路總督,合利州東西路為利州路,以吳拱為利州路總督,以舊永興軍路為長安路,以吳璘子挺為長安路總督,以蘭州等地屬秦鳳路,以楊政為秦鳳路總督。  

    同年,福建總督趙密以轄區山多地少請開拓流求。

    中王允之,並遣海軍艦隊相助。

    三八四三年。

    玄菟路經略使岳峻攻五國城,遭偽東金主完顏元所部以游擊之術襲擾缺糧而退,中途遭敵追擊兵敗。

    中王以五國城所處懸遠,惟鴨子河水路可通,大軍進剿不便,會寧一帶土地富饒,設生產建設兵團,亦兵亦民開拓東北,以步步為營之法徐徐剿之,又欲以海路運兵至舊渤海國之地東西夾擊,遣使高麗借其數海港為補給之地。

    高麗王拒絕。

    中王震怒遂遣李寶率海軍征高麗,六月李寶自登州啟程,以炮艦五十艘,最新之戰列艦四艘,一戰盡滅高麗水師於仁川港外,並以海軍陸戰隊一旅登陸,與高麗軍戰之漢陽,李寶背漢江列陣,以炮艦列於江面,戰時四百餘門艦炮齊轟,兩萬高麗軍精銳逃歸漢陽者不足兩千,至此高麗人喪膽,高麗王楷遣使求和,中王允之,但令其割濟州島等五處海港,並每年貢銀十萬兩。

    至是高麗平。

    李寶以海軍登陸土門江口。

    中王設渤海經略使,以李寶部將曹洋為渤海經略使。  

    同年中王擴軍至十二鎮,十步兵鎮,二騎兵鎮,另外增設海軍陸戰隊一鎮,以曹洋為陸戰隊統制,又以新式火槍製成,先於海軍陸戰隊組建火槍旅試用。

    十月,蕭凜攻克涼州。

    西夏國主李仁孝西奔肅州。

    三八四四年,蕭凜再克肅州,李仁孝逃奔沙州,並以沙州歸西遼,其時耶律大石已死,其妻蕭塔不煙畏懼中軍兵威,擒送李仁孝遣使修好,中王嘉之,以中國滅金為遼復仇,西遼為遼國遺民自當歸順,故以璽書賜耶律大石之子夷列,以其為遼王,蕭塔不煙怒而拒冊封使。

    中王始知蕭塔不煙非耶律夷列之生母,且夷列已成年,蕭塔不煙貪權亂國拒絕歸政,由是中王震怒,命蕭凜討之。

    蕭塔不煙逆戰於和州。

    是役蕭凜以開花彈轟擊,西遼所處絕遠不識此物,戰馬為炮彈所驚以至崩潰,蕭凜趁勢追擊,西遼軍大敗,凜亦舊遼後族,其部多契丹,西遼軍中不乏故舊,以兵威逼之,以大義臨之,西遼人驚懼,遂囚蕭塔不煙擁立夷列以迎蕭凜並受中王冊封。

    西遼平。

    同年,李顯忠克臨潢,西金主完顏查剌逃入蒙古,李顯忠率軍追擊俘蒙古萬餘口,焚其部落而歸。  

    西金平。

    三八四五年。

    孟林等眾臣以天下悉定,中王非稱帝無以鎮諸國,遂請中王稱帝,各地巡撫經略使亦紛紛上奏,百姓亦伏闕請願勸進,高麗,西遼二王亦上表勸進,宋帝趙訓自請去帝號。

    中王遂允所請。

    十月一日,中王稱帝於北京。

    宋王趙訓請納土稱臣。

    帝允之。

    以臨安府為宋王封地,享其賦稅而無治民之權。

    三八四六年。

    帝下旨征舊宋各地總督入朝。

    廣南東西路總督張子蓋在鎮日久生殺己出,不欲入朝為官,與交趾陰相勾結,並遣使煽誘江南西路總督李橫,荊湖南路總督王德,欲效唐時河朔三鎮聯合自保,荊湖南路總督王德綁其使者以獻,由是張子蓋遂反,八月,李寶以海軍載陸戰隊南下突襲廣州,以新式排槍戰術一戰擊潰張部主力四萬並攻破廣州。

    張子蓋自殺。

    李橫驚懼自綁請罪。

    帝赦之,但以本爵罷官而已。

    至是各地總督相繼奉旨入朝,其地另設巡撫,各自所部汰弱留強整編為禁軍。  

    同年,帝下旨討伐交趾。

    三八四七年。

    交趾經略使荊王王德,海軍都督李寶分率水陸兩軍南下,三月,王德攻克交趾國都升龍城,同月李寶登陸並攻克愛州,十一月,王德擒交趾王李天祚及其母黎氏,帝以交趾之地設安南路。

    同年帝下旨征遼王,高麗王,大理王入朝。

    高麗王奉詔。

    遼王與大理王抗旨。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3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