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頁
蕭如薰這個名字,徐光啟一點兒也不陌生,從朝鮮之役之後,蕭如薰的名字就在大江南北廣泛傳播,人皆稱之為萬曆第一名將,有些擁簇者更將其譽為超越李成梁和麻貴的國之長城。
原因很簡單,嶄露頭角以來,他從未戰敗過,在寧夏收拾哱拜之亂的殘局,得了一個抗逆孤忠的美名,創造了「掀翻巨城如揭紙片」的經典戰役,讓朝廷大為震驚。
之後他和李如松競爭朝鮮之役的主將之位,爭而勝之,統帥四萬大軍討伐日本叛逆,時年僅二十三歲。
在朝鮮連戰連捷,之後更是越過海洋打到日本本土,將日本攝政王豐臣秀吉殺死,把統一的日本打成兩半,到現在為止還在東西對峙相互牽制。
徐光啟聞之,大為讚嘆,覺得大明終於出現了一個有戰略頭腦的真正的將軍,甚至是帥才。
這一戰,蕭如薰擊殺倭寇將近二十萬,把大明多年來的心腹大患日本給徹底打殘了,沿海百姓再也不用擔心倭寇復來。
因此戰報傳來,最高興的最推崇蕭如薰的就是沿海的山東和東南數省,也包括出身上海的徐光啟。
更妙的是,蕭如薰在日本發現金山銀山,不僅強多了金山銀山,還要求日本進行戰爭賠款,每年都要給大明一大筆銀子,因此徐光啟認為大明財政大為充裕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了,這都是蕭如薰的功勞。
隨後蕭如薰南下洞武國,平定剿滅洞武國叛逆,在洞武國國境內建立緬甸鎮,被皇帝封為鎮南侯,御邊平南總兵官,世鎮緬甸,傳奇暫時告一段落。
這些就是葉夢熊的理由?
第四百八十章 拜訪徐光啟(下)
這當然不是葉夢熊的全部理由。
葉夢熊說,還不止如此,軍事上的威脅並未完全解除,因為九邊威脅依舊,除掉了南方的威脅,北方還有威脅,只是讓朝廷輕鬆一些。
真正解除朝廷的心腹之患的,就是緬甸鎮的設立,為大明開疆拓土的同時,給了大明一個安置流民的地方。
這話一開口,徐光啟就明白了。
蕭如薰在緬甸的鎮守,不僅僅是為大明戍守南部邊疆,更是將多年以來土地兼併所造成的大量流動不穩定人群給吸納了。
這些人在緬甸居住,不再回到家鄉,解決了多少地方官府的心頭之患,恐怕這些官府官員都那蕭如薰當救命恩人。
流民造反的事件在蕭如薰建立緬甸鎮之前比比皆是,但是近幾年,徐光啟居然未曾聽說過有流民造反的事件,一問之下才知道流民都被送到了緬甸鎮居住墾荒去了。
這就直接把大明內地的不安穩因素給解決了,雖然徐光啟覺得這更像是飲鴆止渴。
饒是如此,徐光啟也不得不承認葉夢熊說的是對的,蕭如薰一個人的出現和大活躍,把大明那些貪官污吏的心頭大患都給解決了。
有日本送銀子,有緬甸甩流民,財政解決了,行政隱患解決了,地方官府大為輕鬆,中央政府也多了很多時間出來爭權奪利。
讓一個政府有效的高速運轉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忙,讓人沒有心思爭權奪利的最好的辦法也是忙,一旦忙起來,人就沒有心思想其他的東西了,一心一意的只想把事情做好。
如果從上倒下都很忙碌,那麼官員也就沒有時間貪污受賄政治鬥爭了。
然而朝廷卻輕鬆了,這一輕鬆不要緊,政治鬥爭再次成為了主流,朝中各黨各派之間的矛盾越發尖銳,和皇帝之間的矛盾也越發尖銳。
現在的朝廷,不隱諱地說就是個火藥桶,隨時都可能爆炸,而爆炸的契機,可能會是趙志皋的退職,也可能是很快就要到來的京察。
即使還是一個舉人的徐光啟,在家鄉會所和一些士子閒聊的時候,也能感受到這山雨欲來的前兆。
京師的確很不安穩就是了。
但是葉夢熊話語裡的意思,似乎是有讓他不要急著進入朝廷,而是先去緬甸看看的想法,這讓他非常不理解,葉夢熊說,他不如先去緬甸遊歷一番,看看是否有所得,然後再想想是否應該入朝為官。
朝廷的黨爭很尖銳,這一點他明白,但是徐光啟覺得,只要自己不參合這些事情,置身事外,不就好了嗎?別人想往上爬,而我只想做實事,他們往上爬也需要有人來辦事吧?我就是了!
緬甸,蠻荒之地,有何可去之處?蕭如薰,再厲害也只是一個武將,武將是無法救國救民的,打仗是他能做到的全部,他懂治國嗎?他認識多少字?
徐光啟並未放在心上。
只是沒想到,這個蕭如薰的屬下居然跟到了北京城打探到了自己的住所,這可真是有意思了。
他難道覺得一個朝廷舉人會放棄唾手可得的功名隨他去一個蠻荒之地做他的侯府幕僚?
那是不入流的讀書人做的事情,他這種,可完全不需要養家餬口,他想要的是實現夢想。
不過來者即是客,不方便怠慢。
想到這一點,徐光啟便拱手回禮,將年輕男子引入家中,帶進屋內,奉上茶水。
「蕭侯真是有心了,那麼大老遠的還讓閣下過來,真是想不到,只是葉公隨口一提,就讓蕭侯如此在意在下?」
年輕男子笑了笑,說道:「蕭侯和葉公之間有很好的私交,對葉公推舉的人才也相當信任,蕭侯在緬甸鎮守,苦於身邊無人,屢次向葉公尋求尋覓人才推薦給他,葉公一直也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直到幾個月前才說了徐先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