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0頁
不要看地圖上畫得那麼大,其實掌控不是那麼回事兒。
明初,對奴兒干都司等東北一大片土地的掌控是很有限的,基本上所有的軍事衛所和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沿著河流分布,河流兩岸建設了一系列的軍事衛所,沿著松花江和黑龍江河流兩岸建設衛所和控制,一直延續到今庫頁島。
河流意味著水源補給,意味著交通順暢,意味著有水可以澆灌土地,意味著可以種植糧食生存下來。
不能長糧食的地方是不能生存的,現在也是一樣。
蕭如薰攻略了這些土地,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無人區,有人那也是流動性很強,這些年在這裡,那些年在那裡,攻略是攻略了,但是這些長不出糧食的地方,又該如何治理呢?
修路,沒有天然河流,就要用人力來修一條生命路線出來,通過這條路,連接華夏神州和新獲得的領土,像觸手一樣,將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沿著道路擴張過去,這就是所謂的征服後控制。
蕭如薰在國內修築八條大馳道,就是將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下達到地方,將地方牢牢掌握住,而對待新獲得領土也是一樣,修路。
沿路建設軍事駐點和居民點,路要經過軍事要地和可以居住人的地方,連成一線,形成一條暢通的通道,便於中央政府對他的控制和掌握,便於今後進一步的開發。
所以要真的說對這些地方控制住,比如說偌大的青藏高原,大秦所能控制的也就是沿路兩邊和邊疆地區的駐軍點,還有大城市。
但是這些地方也算被掌握了,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是這麼些,其他地方,沒人,難以生存,控制了人,就控制了這塊地區。
將人集中到修築的道路兩旁的地方居住,將人管住了,地方就掌握好了,至於其他的戈壁山地荒漠之類的地方,說穿了,現代都無法利用,還是無人區,最多修幾條公路而已。
不管怎麼說,修路都是最重要的,路修不好,一切都辦不好,所以蕭如薰在征伐過後,講究的是就是修路了,修路是百年大計。
他又定下了大馳道計劃,修路到北海,修路到河套地區,修路到青海地區,然後再修到烏斯藏地區,修一條可以讓中央政府掌控地方的路。
不管多艱難,沒有交通通道的話,就不算真的掌握,就不能真的掌握。
就算掌握,交通不興,還可能造成新的割據政權,大秦今天所付出的心血就將付諸東流。
朝中有人覺得將這些地方納入統治修路的話會造成很大的財政負擔,雖然修路可以讓倭人讓北虜去修,但是財政支出一樣存在。
他們說這些地方打下來就好了,完全沒有必要納入治理,也看不到太大的經濟利益,修路等支出極大,長此以往,恐怕會造成財政上的負擔過重。
財政部不停哭窮,說國庫空了好多,看上去就像是心裡被挖空了一樣,非常空虛。
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
對於這群守財奴,蕭如薰並不反感,但是財政支出是必須要做的,不准停。
所以從隆武八年開始,財政支出上就多出了一大筆修路費,也多虧有一大批免費勞動力可供驅使,否則這條路修起來也是真的不容易。
修路這件事情從隆武元年開始就沒停過,到隆武二十年為止,大秦財政部支出了千萬兩銀子,民政部統計付出了不知多少倭人和北虜俘虜的性命,才終於將大秦境內的八條大馳道完成,小官道還要繼續修。
然後修到北海的河套的青海的新疆的和烏斯藏的,每一條路都是錢和人命。
那倭人和北虜也不是心甘情願願意修路修到死的,被壓迫太甚看不到曙光的情況下,他們也會暴亂。
從隆武六年開始,倭人暴亂發生過不少次,儘管蕭如薰採取了倭人治倭人的方式來轉移仇恨,但是轉移仇恨大法並不總是奏效,總有倭人想要號召自己的同胞一起反抗秦人逃走。
為了殺掉這些暴亂分子,秦軍也付出了幾千條人命。
不過隨著秦軍武器的更新換代和管理方式的規模化規則化,倭人暴亂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了。
但不是說就沒有,隆武二十年倭人暴亂和北虜暴亂一共發生七次,為此死掉了一萬多倭人和三千多北虜,秦軍損失了兩百多人。
這樣的損失放在這裡,財政部一統計,滿滿的都是血淚。
反對的聲音自然就起來了。
為此,蕭如薰召開朝會,闡明了西部高原山地戈壁荒漠在軍事上的意義。
他用唐朝吐蕃和吐谷渾的舊例講述這些地方不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下,會被其他人控制,一旦被其他人控制將會威脅大秦的西疆。
唐國都長安都被吐蕃人打進去過,那是何等的恥辱?
更不用說前明放棄塞北衛所之後百餘年間被北虜壓著打,財政支出可就比現在要少?
秦始皇為何建設長城,這是暴政嗎?
綜合算一筆經濟帳,經濟支出總比軍事支出要好,現在支出的多,未來支出的少,收入的反而更多一點,現在不支出,未來暴亂四起,受苦受難的還是大秦百姓。
所以這片地區必須要在大秦的掌控之下,絕無可能放棄。
出於軍事上的考慮,為了後世子孫計,無論付出什麼樣的艱辛,無論需要多少年,我們都要將這些地方牢牢掌控,絕對不能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