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頁
這次明軍南下,擺明了就是要和暹羅合作,通過暹羅的國境直接進攻他的防禦的弱點,他和大明開戰的很大一部分的底氣來源於他和大明國的交界處地勢險峻不易大軍通過,所以明軍數次挫敗他的進攻卻不能追擊之,使得他有恃無恐,但是這一次不同了,明軍直接和暹羅軍合兵一處,從平原之地進攻他的國家,北面他的主力正在和明軍的雲南邊軍拉鋸戰,情況十分的危急。
他意識到,大明被他徹底惹怒了,剛剛收拾完日本就來收拾他,而且率軍來的是那個把日本打的四分五裂的名將蕭如薰,此番他率軍南下,顯然不是為了震懾他們的,肯定是抱著徹底解決邊患的想法而來的。
莽應里開始著急,開始擔憂,甚至開始有些小小的驚懼。
大明一旦發怒,振臂一揮,那些之前被他欺負的不敢吭聲的小國家肯定會蠢蠢欲動,明軍和暹羅軍一旦開始進攻,他的後方也會不穩。
因此,莽應里開始緊急的布置自己的戰略,一方面,命令他的政府全力準備戰爭需要的糧食軍械和火器,命令目前還能動用的機動兵力迅速武裝起來,然後開赴緬甸和暹羅的邊境,占據險要地形和重要城鎮開始構築防禦工事,然後他下令北邊和明軍邊軍纏鬥的部隊開始按批次撤軍,不要再和雲南的明軍糾纏不休。
他自己則率領一支精銳的衛隊衝出王都,開始挨個兒的「拜訪」那些被他認為會在戰爭中對他不利的小國和小部落,要在全面開戰之前把後患全部解決掉。
第三百二十二章 未戰先亂
東吁王朝立國時間不長,但是和周邊國家打的仗的確不少,從莽應龍開創基業開始就一直在打,而且基本上是打遍周邊無敵手,甚至還把曾經的傳統強國暹羅給打的亡國好幾次,國都都被焚毀了好幾次,可見其武力強悍,但是這種武力強悍的國家的弱點很明顯,那就是文職不興,國家底蘊不足。
所謂的國家底蘊不足,一言以蔽之,就是興盛快,衰亡也快,好比曾經曇花一現的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還活著的時候是何等的囂張不可一世,揚言要從西方打到東方,目的地是中國,可惜亞歷山大身死,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瞬間分崩離析,不復存在,短短十三年而已。
底蘊足的國家就宛如華夏,縱使面臨亡國之危,也的確亡了幾次國,但是最終都能憑藉雄厚的底蘊得以復國,縱使是在滿清極度衰落的時候,西方國家也明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殖民統治整個中國。
那就是先祖給咱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名為底蘊。
東吁王朝立國時間短,大部分時間都在爭戰,文治不興,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追隨的感覺還沒有完全確立起來,之所以強大,完全是因為武力的強大,就好比曹魏,因為曹操的存在而強盛無比,但是曹操一去,國家底蘊不足的缺陷立刻顯露無遺,曹丕想要代漢稱帝,就必須要以九品中正製取得士族的支持,獲得士族的底蘊。
以武立國的國家若要長久存在,文化就必不可少,文治就必須要興盛,軍政府無法長存,軍人統治只是權宜之計,而如今的東吁政府就像是軍政府一般,完全沒有進入正常的文職政府統治階段,國家的強盛靠武力維持,外交狀態非常糟糕,一旦出現強有力的外敵,往日被壓制的敵人就會群起而攻,國家會瞬間陷入危亂。
這樣的狀態似乎可以印證如今的緬甸東吁王朝的處境。
從大明軍隊南下的消息傳開以後開始,整個緬甸就處於極度不穩定之中,那些往日被莽應里的軍力壓制的反對派們開始蠢蠢欲動,不斷的給他找麻煩,今天這個糧倉失火,明天那個軍械庫被盜,今天這片田地被毀掉,明天那裡又出現了大量的來路不明的山賊把官府的倉庫給搶了,錢一分不剩。
東吁王朝虛弱的內政基礎被完爆了,戰爭狂人莽應里終於意識到了基礎建設的重要性以及他對整個國家的掌控虛弱度,往日的一切如同空中樓閣一般,頗有大廈將傾之感,明軍還沒有打過來,整個國家已經風聲鶴唳,甚至於某些重要的產糧地駐軍地已經流傳起了大明暹羅聯軍開始進攻的謠言,鬧得人心惶惶。
莽應里今天帶隊進攻這裡的山賊,明天帶隊入住城池維持安定解釋謠言,忙的是天昏地暗,卻依然無法阻止整個國家的驚恐慌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一次又一次的要求雲南邊境和明軍對峙的緬軍加速撤退,不要戀戰,反正那些明軍根本追不過來,留少數兵力固守險要,大量兵馬向王都而來,準備開赴暹羅邊境。
他統治力度的薄弱在此時此刻顯露無遺,沒有過多久,緬甸境內的孟族人發生了叛亂事件,起因是抗拒他的強行徵稅。
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大戰,他檢查了自己的倉庫和內存,驚訝地發現自己連年征戰所得到的財物基本上都用光了,窮兵黷武之下,他的國家根本沒有時間休養生息,無法給他提供足夠的支援戰爭的糧草和錢貨,在大明和暹羅的強大壓力之下,他不得不對國內的諸部族和百姓加派稅收。
東吁王朝建國五十年,就沒有哪一年是不打仗的,最開始幾十年大家是越打越富裕越打越強盛,那是因為莽應龍懂得節制,也懂得注重生產的道理,沒有過度壓榨底下的平民,給了他們足夠的生產的時間,但是在莽應龍死後,莽應里只注意到戰爭帶來的好處和快感,卻根本不去了解發動戰爭需要些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