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頁
蕭如薰的意見得到了宋應昌和袁黃的贊同。
蕭如薰猜對了一半,沒有猜對另外一半。
朝堂上現在的主要關注點的確是三王並封事件,但是實際上,三王並封的事件已經被解決了,因為就在大軍抵達天津衛的那一天,四月初一,萬曆皇帝朱翊鈞下詔給內閣,宣布收回三王並封的召令,表示自己之前欠缺考慮,沒有考慮到群臣的意見,所以收回這個召令。
群臣滿意之餘,也多了一絲疑惑——這一次,皇帝服軟的也太快了吧?之前每一次都要折騰掉幾個高官,然後拖延一段時間再服軟,這一次,誰也沒落馬,皇帝就服軟了,這不科學!皇帝改性子了?
群臣沒有一個人知道宮廷內的巨變,沒有一個人知道曾經有一把屠刀距離他們那麼近,他們卻毫無察覺,他們盲目的歡慶著勝利,然後決定給皇帝一個甜棗——禮部尚書羅萬化開始緊急安排大軍凱旋歸來的禮儀問題,各項指令一路綠燈,毫無拖延,辦事效率高的可怕。
禮部的確忙碌,但是最忙碌的其實是東廠和錦衣衛,為了封口行動,張鯨和駱尚志連著三個晚上沒有睡好,指揮東廠的番子和錦衣衛的密探到處抓人殺人,秘密的毀屍滅跡,宮裡面的內侍一夜之間少了幾百號人,就像是人間蒸發了一樣,但是熟知宮廷政變規則的宮人們老老實實的一句話不敢說,生怕多說一個字,屠刀就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砍掉自己吃飯的傢伙。
朱翊鈞的精神萎靡不振,整個人仿佛失去了所有的精氣神一般,不說話,不出宮殿,不臨幸后妃,只是吃飯睡覺,內閣來的全部的奏摺他都不看,置之不理,只把皇帝的印璽叫王德放在自己的桌子上,知道內情的王錫爵深深嘆息,親自帶著奏摺跑到李太后的宮殿裡,請李太后當一把救火隊員,處置這些他無法處置的國事。
李太后知道朱翊鈞的問題,但是她沒有辦法也沒有想法去解決,只想著在朱翊鈞恢復過來之前,幫他把國事料理一下,王錫爵現在是絕對可以信任的人選,什麼事情和他商議之後,請李太后蓋上皇帝的玉璽。
「太后,眼下唯一的難題就是東征軍諸將的封賞問題,陛下之前曾經說要給東征軍諸將厚賞,但是具體怎麼賞,還沒有個定論,就被三王並封的事情給搶了風頭,現在大傢伙兒都等著,尤其是禮部,正等著安排禮儀的規格,到底是封爵不封爵,太后,您得拿個主意。」
李太后翻看了一遍有功將士名單,把目光聚焦在了蕭如薰三個字上。
「這個蕭如薰就是此次東征的第一功臣了,的確很有能耐,王卿,皇帝之前是打算怎麼封賞蕭如薰的?」
王錫爵回憶道:「陛下打算不給蕭如薰封侯,而是給蕭如薰加官,將整個京營全部交給蕭如薰去編練整頓,因為陛下知道蕭如薰不僅善於用兵,而且善於練兵,頗有戚少保的風範,然後就算是賞賜田畝金銀財寶之類的。」
李太后沉吟了一番,問道:「皇帝很器重蕭如薰?」
王錫爵點了點頭:「有傳言稱,蕭如薰以二十三歲之齡得以出任東征軍主將,還擠掉了李如松,原因就在於蕭如薰是得到了陛下的青睞,陛下欣賞蕭如薰,所以親自下令要提拔蕭如薰,兵部尚書石星奉了陛下的旨意,所以選擇了蕭如薰而不是李如松出任東征軍主將,遂有如此大勝。」
李太后明了般的點了點頭,開口道:「既如此,那蕭如薰也就不能留在京師了。」
王錫爵鬆了口氣,開口道:「太后聖明。」
蕭如薰要是留在京師,皇帝肯定會起別樣的心思,王錫爵拼上性命挽回了危局,又怎麼會讓危局再次出現呢?
第二百七十七章 救火隊員李太后(下)
「蕭如薰不能留在京師是為了防止皇帝還有些什麼想法,但是也不能明里暗裡打壓蕭如薰,免得讓皇帝心存不滿,哀家到底不是大明的天子,這大明的天下還是皇帝的,哀家打壓蕭如薰無所謂,但是你們這些奉詔的就要狠狠的得罪皇帝了,會被皇帝認為是落井下石,更讓皇帝憤恨,怕是以後晚景淒涼。」
王錫爵心中一凜,忙道:「多謝太后提醒。」
「那麼,有什麼地方是蕭如薰可以去的,還不會讓皇帝不開心呢?」
王錫爵盤算了一下,忽然想起了這幾日兵部有些公文裡面提到的西南洞武國不斷入侵雲南邊境的信息,雲南巡撫陳用賓上書請求朝廷派兵撥餉以相助雲南邊兵擊敗洞武國入侵之敵,保雲南邊境安穩。
兵部的帳面上剛剛多出了一大筆銀子,是六部尚書分贓大會中石星搶來的,本來打算添置一些新的兵器,並且根據朝鮮之役里前線將官對火器實用度不足的投訴進行專項整改,現在考慮到洞武國欺人太甚,十餘年來不斷犯邊,簡直不知好歹,正值國內大勝倭寇,兵部有人提出要挾大勝之威徹底解決洞武國的問題。
王錫爵盤算著,覺得既能把蕭如薰調離京師,讓皇帝孤掌難鳴,也能儘量使用蕭如薰這員大將的能力,不使之無用武之地,於是果斷提出建議:「太后,近日雲南巡撫陳用賓上疏,言及西南番邦洞武國再次出兵襲擾我大明邊境。鑑於洞武國十餘年來不斷襲擾我大明雲南邊境,殺我邊民,殊為可恨,屢教不改,之前大明國庫空虛,無力發動全面反擊,如今正值國庫充盈之際,不如就讓蕭如薰帶兵去雲南,徹底解決這洞武國,太后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