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頁
文官巡撫對軍隊的掌控力度也不強,大部分地方還要依靠武將,因為很少文官在做縣令,連親信部下都是武將而不是文官。
等於說雲南和廣西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把蕭如薰和文官勢力隔絕開來,雲貴高原和十萬大山將文官們的影響力隔絕在了雲南以北,而在這南邊,這塊還未得到妥善開發的黃金寶地,尚且還是一片蠻荒不得重視之地。
蕭如薰想過了,他打算學習李成梁,甚至是雲南沐王府,將緬甸之地打造成自己的半獨立王國,甚至是事實上的獨立王國,這塊地方將由自己說了算,而不是其他的誰來說了算,軍政民政財政歸自己一人掌握,然後盡力向南洋進發,打造一支如後來的鄭氏那樣強大的海上力量,主宰南洋。
只有到那個地步,蕭如薰才敢於回過身來,向中原之地投放自己的影響力,打造一支強悍的火器部隊,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和戰術方法武裝起來的強大部隊,不輸給任何國家的火器部隊,只有這樣,他才有底氣回過頭來,往那個步履蹣跚外強中乾的巨人的軀幹上掃視。
有錢,有槍,甚至有人才,那個時候,蕭如薰才有面對一切的底氣。
所以,蕭如薰出了主意,將宋應昌留在了北京官場,讓他韜光養晦,以期在需要的時候,讓他站出來為自己搖旗吶喊,把自己留在緬甸之地鎮守緬甸,並且想方設法的將自己的寧夏火器營的家眷們也給接到這裡來,開始建設這塊黃金寶地。
戰勝緬甸的東吁王朝是第一步,這並不難,但是在戰後保住自己的勝利果實,並且取得戰爭以外的戰場上的勝利,那才是自己所需要追求的。
蕭如薰開始給自己制定了一個長期的行之有效的計劃方案,然後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計劃方案裡面所缺乏的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人才。
對,人才,願意跟隨自己南下緬甸並且定居在那裡發展勢力的人才,也就是有治理地方才華的文人士子。
蕭如薰開始頭疼了。
現在的文人士子們一個個的都卯足了勁兒要去參加科舉考取功名,誰會跟著自己南下那蠻荒之地建功立業?除了商人看到利益會冒著生命危險南下,傳統的中華子民有幾個人願意來到蠻荒之地不及生命危險的開拓事業?
第三百一十二章 約談二將
文人士子的事情蕭如薰還真想不出什麼好的解決的辦法,這年頭大武將招募幕僚的確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但是那些狗頭軍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蕭如薰需要的是真正可以治理地方的人才,但那些人才基本上都被國家給搜羅走了。
現在也不是大爭之世,現在也不是沒有科舉制的時代,鄉野已經沒有遺賢了,只有退休的賢和隱居的賢,這些「賢」怎麼會和蕭如薰南下緬甸開創一番事業呢?而那些被朝廷遺棄不用的人,可靠嗎?
蕭如薰不敢說,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文人士子是他開創事業不可或缺的一類人,沒有這些人,他就沒辦法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官系統,這年頭強悍的武將在某些特殊的地區建立屬於自己的行政系統也不是奇怪的事情,那些「文官」往往都不是朝廷任命的,不是官,而是以吏員的身份給武將服務,就像是縣太爺自己招募的幕僚系統一樣,專門為私人服務。
而蕭如薰需要的就是這樣的私人幕僚系統。
只是,去哪裡找呢?
蕭如薰為此非常的煩惱。
關於人才的煩惱註定是長久的,選賢任能乃千古難題,就沒有誰完美的解決過,所以急不得,當前蕭如薰要做的事情,是要和自己即將南下帶走的武將們交流一下,並且安排一下任務。
以主帥的身份遠征洞武國,蕭如薰需要親自給自己的部下分配任務,這種事情,兵部就沒有參合了,所以在熱鬧的滿月酒過後,蕭如薰首先約談了劉綎和鄧子龍這兩名西南驍將,當初這兩人在西南還鬧出過一點不愉快的事情,主要是為了各自的軍隊的待遇問題,這很常見。
在朝鮮戰場上兩人分屬水師和陸軍,有蕭如薰在上面壓制,這兩人尚且不會鬧出什麼事情,但是這次的任務,是需要他們兩個獨自作戰,為蕭如薰在雲南邊境牽制東吁王朝的主力軍隊,好讓蕭如薰順利的在東南亞陸地上站穩腳跟,向東吁王朝的心臟地帶出擊。
話說回來,這兩人之間結緣和結怨都和緬甸人離不開關係,緬甸東吁王朝的崛起和進犯基本上也就是他們兩人的發跡和征戰史,但是在朝鮮之戰以前幾年,鄧子龍和劉挺分別都在雲南之地和緬甸人真刀真槍的幹過仗,並且取得過勝利,鄧子龍還曾經獨自取得過攀枝花大捷,大破緬甸軍,對緬甸人算是非常了解的。
陳幡首先約談這兩個人,也是有著想要更充分的了解現在的東吁王朝的軍事力量的想法。
「這些洞武人並不弱小,相反,還很精悍善戰,尤其是山地戰,他們尤為擅長,我軍就是好多時候在山地跟不上他們的腳步,所以在平地能取勝,追擊到山地裡面就失敗了,加上當地道路難行,大量軍械無法運送,所以很多時候還是輕兵上陣格鬥,短兵相接,互相之間使用火器的頻率都很小。」
鄧子龍不無憂慮的解釋道:「所以,若指望在雲南之地採取倭國的戰法,提督,那是不怎麼現實的,倭國有平坦地形,而雲南甚少,接近邊境的地方更是叢林密布,別說火炮,就是鳥銃都不怎麼能用,最可靠的反而是那些小型手弩箭和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