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44頁

    黑田長政苦著臉,一籌莫展。

    宇喜多秀家嘆了口氣,搖了搖頭。

    「太閤還說要等消滅朝鮮以後吞併明國,可是明國才出動四五萬兵馬就如此可怕,那麼大的國家,又該有多少這樣的軍隊呢?太閤還是太小瞧明國了,咱們和明國比起來實在是太小了,那麼大的明國,我們又該怎麼樣吞併呢?」

    黑田長政苦著臉,說道:「家父一直都不看好此戰,認為我們是以卵擊石,本來這些日子打的那麼順利,我還覺得父親是太過謹慎了,但是沒想到是我太狂妄了,光是一群朝鮮的民兵就叫我們疲於奔命,又何況是那麼大的明國呢?」

    宇喜多秀家苦笑道:「但是這是太閤的意思,太閤根本不認為我們打不過明國,一旦被他知道了,肯定會殺人,然後親自率兵來攻打朝鮮的!到時候不論是你還是我,都可能保不住這顆腦袋!」

    「要真是那樣的話,日本就危險了!」黑田長政告誡道:「所以現在千萬不能讓太閤知道,要不然真的惹怒了明國,來朝鮮的就不是四五萬,而是四五十萬!」

    宇喜多秀家煩悶的閉上了眼睛。

    「太閤到底為什麼要進犯朝鮮呢?」

    黑田長政張口就要回答,但是話到嘴邊卻又收了回去,此時此刻,黑田長政才意識到他根本就沒有了解豐臣秀吉攻打朝鮮乃至於要吞併明國的原因。  

    十一月十日,蕭如薰的捷報抵達了遼陽宋應昌的官邸,此時此刻宋應昌的病已經好的七七八八差不多可以恢復正常工作了,信任蕭如薰打算給蕭如薰更大空間的他還特意多休養了一段時間,現在養好了,一直代替他籌備大軍後勤的劉黃裳也能鬆一口氣了,而正在兩人準備啟程前往義州的時候,蕭如薰的戰報送來了。

    宋應昌一看眼睛就亮了。

    「好!好!好!蕭季馨不愧名將!不愧名將!」

    說完宋應昌把戰報遞給了劉黃裳,劉黃裳一看,也大吃一驚,隨後喜上眉梢:「連著兩戰滅掉了倭寇八個軍團的兩個,三萬七千人幾乎全殲之,生擒兩個軍團的主將,這樣的功勞可絕對不小啊!而且軍士陣亡僅一千六百餘,還有六百餘重傷但性命無憂者,這等戰損比,蕭季馨不愧名將!」

    「是啊!這些日子老夫就是擔心戰損太大,石部堂那裡壓不住主和派的勢頭,這樣的消息傳回朝廷,主和的那些人就能閉嘴了!季馨這一戰打的實在漂亮,一戰而定大同江以北,下一戰不是在開城就是在漢城,若是再打贏,直接光復朝鮮一半國土,可謂是赫赫聲威,倭寇必將聞風喪膽!」

    「可惜蕭季馨生的晚了三十年。」劉黃裳感慨道:「若是蕭季馨早生三十年,嘉靖朝也就沒有南倭北虜那麼些年弄得朝廷積貧積弱,到現在連開一戰都要小心翼翼了,不過也好,畢竟是出現了,今後若再有什麼大的變動,以蕭季馨為主將,大明興盛指日可待啊!哈哈哈哈,嗯……嗯?這……」  

    「怎麼了?」

    宋應昌看向了劉黃裳,劉黃裳抬起頭,面色凝重地說道:「經略公,您還是看看這戰報第二頁。」

    宋應昌接過了戰報,看向了第二頁,一看之下,頓時也皺起了眉頭。

    「蕭季馨建議朝廷動員東南水師前往山東集結,渡海抵達朝鮮,與朝鮮全羅道水師合兵一處,殲滅倭寇水師主力,進占對馬島,切斷日本本土與對馬島的聯繫,徹底將朝鮮倭寇全部困住,兵不血刃光復朝鮮,收押俘虜回國,以代替開礦百姓開礦服徭役,必可盡收民心……」

    宋應昌抬起了頭,看向了劉黃裳,劉黃裳也帶著些錯愕的神情看著宋應昌。

    俘虜還能有這麼個用法?

    宋應昌和劉黃裳的確不曾想到。

    但是有一點讓宋應昌和劉黃裳相當的在意——蕭如薰流露出了支持皇帝開礦的想法。

    朱翊鈞增添礦稅,派遣礦稅太監往各地收礦稅填補國用的消息大家都知道,雖然還沒有完全成定製,但是皇帝已經開始了這樣的動作,並且在幾個著名大礦區派遣了礦稅太監監督撈錢,被大量文官強烈反對,但是皇帝似乎鐵了心一意孤行,連續免了好幾個言官的職位,硬是推行了下去。  

    太監不聽文官的,只聽皇帝的,皇帝讓他們做什麼就做什麼,於是礦稅太監四出,情況已經無法逆轉。

    國本之爭使得皇帝對群臣的感官極差,尤其是內閣次輔張位率領群臣屢屢進逼,於是皇帝採取了反制措施,接二連三的弄么蛾子出來分散群臣的注意力,終於使得群臣把拳頭分散開來了,不再那麼進逼皇帝要說法了。

    作為內官系統自然是和皇帝站在一條陣營的,但是蕭如薰現在處於勛貴陣營里,卻明確的表達出了對皇帝開礦的支持,還要弄十萬俘虜來給皇帝開礦用,這是什麼意思?

    宋應昌雖然是文帥,劉黃裳也屬於文將一員,但是兩人的政治敏感度都不低。

    這放在文官集團內來說,就是一條政治正確與否的紅線,支持皇帝就是犯了政治上的錯誤,就要被群臣打壓,弄臭名聲混不下去,不支持皇帝盡全力開罵,就算被免職了,也能給你借屍還魂調到地方繼續作威作福,你權衡一下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第一百一十三章 稅收的博弈

    其實他們都很清楚礦稅是怎麼回事。

    大明的農業陷入了瓶頸,無法增加更高的稅收,但是商稅卻大有可為,然而歷來的慣例是重農抑商,商稅極低,本該是大頭的商稅卻往往變成小頭,沒有存在感,從嘉靖年間開始,皇帝就開始對商稅下手,有關開海禁與否的爭議,實際上就是嘉靖帝和以大量行政官員言官為代表的地主豪紳集團針對商業稅收的一次博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4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