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軍事小說] 《三國戰略觀》作者:林洛【完結】
1.前言
2.亡國的戰略
3.三國戰略
3.1.魏國攻略
3.1.1.政治戰略
3.1.2.人才戰略
3.1.3.天下戰略
3.2.吳國攻略
3.2.1.荊州戰略
3.2.2.吳國北伐戰略
3.3.蜀國攻略
3.3.1.隆中對戰略
3.3.2."東和孫權"戰略
3.3.3.諸葛亮的戰略
3.3.4.蜀國的北伐戰略
4.外三篇
4.1.賈詡戰略
4.2.魯肅戰略
4.3.司馬懿戰略
1.前言
三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獨具魅力。
三國始於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在這短短几十年裡,人才輩出,將星閃爍。三國中的君主都堪稱明君,手下集中了大批的名臣勇將,鬥智鬥力,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
而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更是千古流傳,深入民間。
要寫三國的戰略,就必須面對《三國演義》的問題。平心而論,《三國演義》始終是小說家言,不適合引做為歷史依據。然而《三國演義》影響之大,已經遠遠超過了以歷史為本的《三國志》,繞過《三國演義》而談三國就索然無味了。
想想其實也無所謂,寫歷史成敗,無非是吸取教訓。反省過去,就是為了今天少犯錯誤。寫文章,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有所收穫也就行了。我既不研究歷史,也就沒必要跟歷史較真。認為符合自己思路的,就老實不客氣地拿來使用,管它是野史還是正史,又或是小說家言。
一己之見。
作此文,自得其樂。
2.亡國的戰略
亡國還需要戰略嗎?
要。
中國任何一個朝代的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願意自己亡國,可偏偏每一個王朝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
立國的君主能夠精勵圖治,反省前朝的策略失誤,制定合適的政策,他們的國家出現過一段時期內的安定和繁榮。在天下安定的時候,說以後的君主毫無覺悟執行滅亡自己國家的戰略,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尤其是像東漢這樣有著相當完善政治體制的朝代。
然而這不是危言聳聽。歷史中任何一個朝代的滅亡,都離不開君主們的"不懈努力"。
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
權力制度。
漢朝任用人才制度很特別,可以說是"以德治國"。基本上是由地方上推薦"孝廉"、"賢良方正"、"至孝"、"有道"等等道德典範做官。(唐朝的科舉制也是如此,科舉制考的是八股文,學的是孔子。孔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個"仁",國家選取的都是滿口仁義道德的人才作為官員,不也是"以德治國"嗎?)
然而治國需要的是有治國才能的人,而不是道德專家。儘管這樣的人才錄用制度雖然有偏差,卻也提供了平等的競爭機會。一方面避免人才將聰明才智發揮到不利於國家的地方,另一方面使國家集中了大量的才智之士,也可算是精英政治。
但是,權力分配是封建制度無法解決的問題,各個權力集團為了利益內訌,將人才的智慧都浪費在了勾心鬥角上面,治國早已無從談起,齊心協力也成了空話。留給老百姓的只是無盡的悲慘命運。
東漢13個皇帝中,只有2個是以成年繼位。其餘的不是小孩就是嬰兒(難以想像中國人竟然能認同這樣的最高統治者)。
這個時候,朝中以皇太后最有發言權,很自然的,皇太后就找自己的親戚幫忙來治理國家。這就是漢朝為患巨大的"外戚"成因。
皇帝總是要長大的,長大了之後就要拿回權力。而"外戚"把持朝政,掌握兵權,不可一世。皇帝又能信任誰?自己的親戚都靠不住了,當然只能是身邊的"宦官"。
於是,"外戚"和"宦官"交替鬥爭,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勢力,打擊對手。富國強民的事情,根本就沒在考慮之中。
無論是外戚還是宦官,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可是皇帝看不到這一點,很相信宦官是為了自己。(人們總是習慣於信任自己願意信任的人,而不是值得信任的人。)
外戚和宦官都屬於親信的任用制度,他們相互之間爭奪利益,使得對國家的危害加劇。後世各朝各代亡國原因各異,但萬變不離其宗,治國不是靠親信就能治得好的。
可笑的是,外戚和宦官離開皇權,根本就是無水之魚。他們的確可以憑藉天子的支持、可以假借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他們往往自以為大權在握,得意忘形。卻不知道天子一旦失勢或者死去,他們就權力盡失。中國歷史上不乏氣焰囂張、權傾一時的宦官,可是他們離開皇帝這個後台,幾乎是兵不血刃地被殺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