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第11章 舌戰二袁
朝廷的話語權,目前明明白白地被平分在兩派人手中。
一派是以太傅袁隗為首的公卿大臣,一派是以何太后為首的外戚。
前者隨著這回清剿奸佞、剷除宦官,得士林中人拍手稱快,聲勢大漲;後者一度如日中天,然而隨著何進死於非命,弟弟何苗也因跟宦官行得太近被硬扣上一口勾結權宦的黑鍋,一併砍了,其舊部被前者盡數招降。
此消彼長下,外戚元氣大傷,勢力大幅緊縮,公卿們則企圖一鼓作氣,將權柄悉數奪來,獨攬朝權。
可他們誰都忽略了,獨燕清看得明白的,是被袁紹為嚇唬何太后而召進京,表面上是供袁家隨意驅使的一條狗,其實是自有打算的惡狼董卓。
別看大將軍何進的舊部,是被袁家收編去了,可其實就有過半,落在時任奉車都尉的董卓弟弟、董旻手中。
在袁家眼裡,都是被太傅袁隗一派的人所得,似乎沒什麼區別。
可在燕清和董卓眼裡,這區別可就海了去了。
何太后並非不清楚事態嚴峻,而從她垂簾聽政的做派來看,就能看出她不是個甘心就此退去後宮,做個雙耳不聞窗外事的尊貴寡婦。
她不甘心叫外戚一派就此頹淪,也召舞陽君等,在何姓族人里,挑選些芝蘭玉樹來,補充新鮮血脈。
然而屠沽出身、靠裙帶關係一步登天的暴發戶,連書都沒讀過幾本,多是糊不上牆、好大喜功的爛泥,又怎麼當得起大任?
饒是何太后急得心急如焚,也沒幾個像樣的何家人,能同太傅袁隗一派抗衡了。
而在這節骨眼上,將西涼大軍“源源不斷”地輸送進京城的董卓,就顯得至關緊要。
袁家對他的自作主張自是不滿得很,又驚又怒,可也不敢撕破臉皮,同其開戰。
並不純然是懼西涼兵悍勇的緣故,而是在這爭奪政權的關鍵時刻,太傅袁隗一派不能被自己這一方的人從身後捅刀子,導致整個政治布局被破壞。
屆時疲於內鬥,反讓奄奄一息的外戚喘過一口氣來了,豈不叫人捶胸頓足?
董卓對這點也心知肚明,再加上他非常狡猾,仗著自己曾為袁家故吏這點,又不到勝券在握、成竹在胸的那刻,一直對他明面上所依附掛靠的袁家,表現得俯首帖耳,惟命是從。
就順利麻痹了一向自大的袁家的警惕心。
哪怕董卓這會兒抗旨不歸,而是強硬地展現出一副要將大軍進駐京城的姿態,袁家也只是不滿為主,始終認為自己足以控制這桀驁的西涼將領,而沒往野心膨脹、要反客為主那方面想。
在袁家人看來,董卓這人再粗鄙野蠻,在於他有提拔之恩的袁家面前,還是稱得上乖順聽話的。
無論如何,也比是為死敵的外戚要來得親近可信。
燕清卻明白——就因袁家這點痴心妄想,才給了對方步步縱容,叫這老奸巨猾的董老賊瞞天過海一計得逞,震懾的圖謀達到,那就將在這兩派里,再硬添個最可怖的第三派了。
燕清不是什麼大公無私的護漢保皇派,可作為一個知曉歷史進程的人,他就不可能任由董卓這罪惡滔天、罄竹難書的混世魔王得以胡作非為,魚肉眾生。
皇帝給了他司空的高位,燕清既是作為回報,也是為了自己的算盤,就乾脆扮演一個年輕氣盛、傲骨錚錚的純臣罷。
正所謂柿子要找軟又貴的捏,作為被袁家指定的下一任家主,名氣夠響亮,資歷歲數又尚淺,看著寬容其實心胸狹窄的袁紹,就是燕清挑好發難的目標。
燕清唇角揚起,露出個美而挑釁的笑來,微眯著眼,直看向袁紹,氣勢十足地連發三問。
“一問!董卓此人,是誰家門生故吏?”
袁紹臉色不虞,卻也不認為這有什麼嚴重的,沉著臉答了:“是我袁家。”
“二問!董卓此人,是蒙何人召進京師?”
袁紹微微一頓,乾脆將責任推到何進頭上:“是何大將軍主張召外將進京,好平宦官之禍。”
“三問,”燕清也不忙拆穿他,只挑眉一笑,繼續道:“當日宮中大火起,禁軍如虎入,濫開殺戒,人人自危。害陛下同陳留王受奸賊脅迫,流至宮外,置身險境,太后受驚,玉璽失竊……敢問導致那日大亂的元兇,那場大火,究竟是誰家人放的?”
袁術冷哼一聲,挺身上前,冷笑道:“是我袁公路!彼時逆賊逞凶,是為非常之時,為滅——”
不等插話的袁術說完,燕清就大笑三聲,旋即小提口氣,大罵道:“非常之人,遇非常之機,才可行非常之事!宮中禁地,是陛下深居之所,何輪得到你個立功心切的區區虎賁中郎將四處放火,帶一群莽夫焚毀宮所,結果本末倒置,使京中大亂,險損陛下萬金之軀?!”
“那奸賊禍亂朝綱,卻多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羸弱,擇一獄卒既可除盡,何需先勞動數萬禁軍,後火燒宮闈?你若不是信口開河,巧言令色,就是軟弱無能,身為習武之人,竟連手刃閹黨都得借火之威!還敢振振有詞,果真厚顏無恥!”
袁術這時官不過是個虎賁中郎將,而他生性高傲,自命不凡,被燕清這個他打心底瞧不起的村夫蔑視,直氣得渾身哆嗦,臉上通紅,一時間沒說出話來。
“而你袁紹,”所謂三問不過是開場白,小小開胃菜罷了,點清董卓這人從頭到腳、禍事則從頭到尾都跟袁家有關後,燕清就毫不客氣地將送上門來的袁術給秒了,然後氣勢暴漲,怒氣騰騰地逼向袁紹道:“何大將軍信重於你,聽你讒言,召三方外軍進京,彼時功歸了你,使你一躍成司隸校尉,現竟敢將過錯一推乾淨,全歸於大將軍頭上?”
“彼時禁軍皆在你們掌握之中,閹黨更曾跪於大將軍府前搖尾乞憐、苦苦求饒,任人刀俎,有何必要召外官進城?若為恫嚇,嚇的是誰?究竟是宦官,還是宮中太后?”
“虧你出身名門望族,飽讀詩書,卻只是個外頭錦繡,內里草包的玩意兒!竟不懂連幼童都知曉的狗急跳牆的道理!當日大將軍尚未發號施令,你就自作主張,大肆搜捕宦官家屬,才迫其孤注一擲,鋌而走險,害了大將軍性命!你非但不知悔改,殺進宮後,縱兵亂行,後還喪心病狂,將宦官屠殺殆盡且不足平憤,連街上無須幼童亦無辜遭害!”
袁紹惱怒欲辯,燕清卻根本不給他說話的機會了。
燕清心裡透亮,朝中是袁系官員最多,觀望派次之,他這話說出口後,縱使再有道理,也不可能得到政敵的認同,觀望派都是沉得住氣的老油條,這下就當看好戲,也不會被他虎軀一震、王八之氣一抖就跪下受降、輕易站隊。
燕清這番演繹,主要是為了叫外戚派和皇帝看的(太后正在垂簾聽政)。
而無論是何太后還是劉辯,知識素養都非常有限,要引經據典,拽文曳字,燕清不是不會,卻不適合這兩聽眾。
就得罵得淋漓盡致,細中帶粗,淺白易懂,讓他們聽得明白,才會感到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