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畫外音:
相王李旦的推辭,有他的道理,我們按照常理推測,既然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發動政變,準備讓相王李旦當皇帝,就應該在政變之前通知他,讓他參與政變,這樣相王李旦在政變後當皇帝也就順理成章,但實際上相王李旦在事前對政變是毫不知情,那我們就有疑問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為什麼又要把相王李旦蒙在鼓裡呢?
蒙曼:
我認為關鍵原因不是別的,而是相王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也就是政變的總指揮不讓他知道,是李隆基刻意要把他爸爸蒙在鼓裡,那有人說了,你說李隆基刻意要把他爸爸蒙在鼓裡,你有沒有證據啊,我有證據,而且有兩條史料作為證據,哪兩條呢?第一條就是在政變要爆發之前,當時有人就提醒李隆基了,說你要搞政變,你應該跟你爸爸相王通一下聲氣,那以後好開展工作,這時候李隆基怎麼回答的呢?根據記載,李隆基是這樣回答的,他說,“我曹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歸於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什麼意思呢?我幹這件事,我搞這場政變是為了江山社稷考慮,如果說事成,我搞成了,我把天下讓給我爸爸,這叫福歸於王,那如果我搞不成,這個政變失敗了,怎麼樣呢,我啊,一人做事一人當,我不去連累我爸爸,所以我不能告訴他,那政變之前有人提醒他,應該跟相王打招呼,他拒絕了。那麼另外一條史料是在政變即將結束的時候,就是主要敵人已經消滅了,還有一些次要敵人沒有消滅的時候,劉幽求又去跟李隆基講,說我們大伙兒都已經決定了,今天晚上要擁立相王,現在你應該跟相王說一聲,讓他出來主持局面了,那麼李隆基他怎麼回答的呢?他又一次拒絕了,他說不行,現在還有殘敵,沒有追剿乾淨呢,我們不能夠讓相王現在參與這件事,所以他就繼續率領軍隊追殲殘敵,直到把所有的敵人都消滅乾淨了,這時候他才回到家裡,到相王家,到相王府邸上,跟他講,對不起,爸爸,我搞了這麼一場政變,已經把韋皇后啊,安樂公主啊,上官婉兒等等這些人都給消滅乾淨了,現在已經什麼事兒都沒有了,我想請你出來主持一下局面。
那從這兩條材料,其實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李隆基他從頭到尾就沒有想讓相王參與政變,誰讓他去請相王,他都給拒絕了,那我們可能就要產生問題了,李隆基他為什麼一定要瞞住他的爸爸李旦呢?是不是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太孝順了,惟恐把相王拖到危險的事情中,惟恐他爸爸冒這種政治風險呢?我想應該不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理由不成立啊,大家可以想一下,就算是他事先瞞住了相王,如果說這場政變失敗的話,他爸爸要不要承擔政治責任啊?那當然要承擔啊,因為根據中國古代株連的原則,你兒子做了壞事了,你爸爸能逃脫得了嗎?所以他說不想讓爸爸冒這個政變的風險,這個是一個靠不住的理由,他想讓他爸爸毫不知情,絕對不是出於安全的考慮,那不是出於孝順他爸爸的考慮,他到底是出於什麼考慮呢?他啊,簡而言之就是出於自己想當皇帝的考慮,這很清楚,我們原來講過,相王是在整個李唐宗室之中最有號召力的一個人,如果說他參與政變的話,還有沒有李隆基的份兒,李隆基在整個政變中的作用就要大大降低了,那這場政變就變成了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兩個人的事兒了,那如果說相王李旦自己參與了政變,通過自己的努力當皇帝的話,他會不會讓李隆基來接他的班呢?這是萬萬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知道,李隆基號稱三郎,也就是說他是老三,而且他的媽在活著的時候,竇氏她是李旦的側妃,也就是說他媽是一個妾,他是庶出的,又是庶出的又是老三,那根據中國古代的繼承原則,無論如何輪不上他接班啊,人家有嫡長子在那兒等著呢,所以說,如果說他爸爸親手搞了這場政變的話,無論說李隆基在政變之中出了怎麼樣的力量,到最後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這李隆基哪能甘心啊,所以左思右想,他覺得不如對相王封鎖消息,就自己搞,最後建立奇功,作為日後出人頭地的資本,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他就對相王隱瞞消息,把相王給晾到一邊去了,那可能有人也要懷疑一下了,說李隆基這樣干,難道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不反對嗎?那大家覺得太平公主願意不願意李旦知道這件事啊?太平公主也是不願意的啊,因為太平公主也想要權力啊,如果說李旦參與政變的話,那麼太平公主就算是她再有聰明才智,她在這場政變之中處於什麼樣的角色啊?輔助者的角色,如果說她把相王蒙在鼓裡,然後再擁立他當皇帝,那她是擁立者的角色,一個輔助者以後的權力大呢,還是一個擁立者以後的權力大?當然是擁立者的權力大,所以呢,她也就默許了侄子的這個想法,姑侄兩個人,李隆基起主要作用,太平公主起輔助作用,反正都一塊兒瞞住了相王,所以相王呢,對於這個政變是前前後後根本就不知情,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再讓他當皇帝,這個相王,他就覺得心裡沒譜,怎麼辦呢?所以索性就做一把高姿態,不接受小皇帝李重茂的禪讓。
畫外音:
相王李旦拒絕在政變後當皇帝,可以說是反將了一軍,把難題又拋給了政變組織者,我們知道,唐隆政變的組織者是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他們當初不想讓相王李旦參與政變,是有自己的打算,現在相王李旦不接受皇位,太平公主等人他們又會怎麼辦呢?
蒙曼:
那麼相王李旦拒絕接受禪讓,政變功臣是怎麼樣反應的?負責起糙詔書的劉幽求首先說話了,劉幽求跟李隆基講啊,“相王疇昔已居宸極,群望所屬,今人心未安,家國事重,相王豈得尚守小節,不早即位以鎮天下乎”,什麼意思呢?劉幽求就講了,相王過去當過皇帝,人望很高啊,現在是國難家難湊到一塊兒了,相王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不出山呢?無論如何他應該出山,來收拾這個局面,跟李隆基這樣講,那我們看李隆基,他怎麼樣回答呢,李隆基的回答就太有意思了,他說啊,“王性恬淡,不以代事嬰懷,雖有天下,猶讓於人,況親兄之子,安肯代之乎”,他替他爸爸拒絕了,說我爸爸性格特恬淡,過去他有天下的時候,他都要讓給別人,現在怎麼可能再從侄子手裡奪天下呢?反正我爸爸堅決不干,那咱們說李隆基他替他爸爸拒絕,這是什麼意思啊,其實這是李隆基在試探劉幽求,他試探一下劉幽求,你看我爸爸不干,你能不能直接推戴我啊,那麼劉幽求是怎麼樣反應的呢?劉幽求可是一個聰明人,咱們看政變那天晚上100多份詔書都是他一個人寫的,這得多聰明啊,可是儘管他非常聰明,這時候他還真沒明白這李隆基說的什麼意思,於是啊,這個劉幽求就回答了,說“眾心不可違”,你爸爸雖然不想當皇帝,可是我們萬眾一心推戴他,他怎麼能夠不干呢?那李隆基一聽,劉幽求這樣說話,他覺得沒戲了,看來現在讓大臣直接推戴他,還為時尚早,那怎麼辦呢?只好也跟著大臣一塊兒去勸相王當皇帝了,於是呢,他就和他的大哥,也就是相王的嫡長子,叫做宋王李成器,一塊兒就跟相王講,天下現在翹首以待,還得是你出來收拾殘局,你一定得出山,那麼相王李旦,其實對於他兒子的用心是一清二楚啊,現在呢,看兒子已經妥協了,你不還得推戴我嗎,於是也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那麼李旦這半推半就地點了頭了。可是畢竟當時坐在這個龍椅之上的還是小皇帝李重茂啊,兩個人怎麼樣實現這個權力的交接班呢?就在這時候啊,有一個人出來立功了,誰呢?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怎麼立的功?其實自從政變結束之後,太平公主就住在宮裡頭,整天沒事就看著這個小皇帝李重茂,經常對他進行思想教育,那麼李重茂在政變結束之後不久,就主動禪讓給相王,其實也是他這個姑姑教育的結果,那麼這時候呢,現在看到相王已經接受群臣的推戴了,太平公主就又導演了一場戲。
就是在唐隆元年六月份,政變之後不久的一天,她就脅迫著這個小皇帝李重茂上朝了,這天上朝可是與眾不同,那也是處於中宗的守喪期間,算是國喪期間,所以整個殿廷的布局就跟一般的時候不一樣,一般的時候咱們知道,皇帝是坐北朝南的,龍椅是放在最北邊的,可是那天呢,還在給他爸爸守喪期間,所以龍椅就給搬到了整個大殿,也就是太極殿的最東邊了,在東南角,坐東朝西,小皇帝李重茂坐在那裡面朝西看,那麼在大殿的西邊是什麼呢?在大殿的西邊放著一口大棺材,這個棺材裡呢,盛的就是唐中宗李顯的遺體,不過那天可不僅僅是一個棺材,棺材旁邊還站著一個人呢,就是相王李旦,大殿之上就是這麼倆活人,一個死人,殿下當然是烏壓壓的群臣,可是那天啊,殿下也與眾不同,怎麼不同呢?就是在這些群臣之上,還站著一個高大豐滿的女人,誰啊?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一看殿上殿下君臣都已經各就各位了,這時候她就像司儀一樣說話了,她說什麼呢?她說國家多難,皇帝想要把自己的位子讓給叔叔相王,大家覺得如何啊?說著就掃視群臣,那麼群臣,其實有的知道一些情況,有的不知道,反正這時候是面面相覷,沒有人敢說話,這時候呢,劉幽求他就出列說話了,他說國家多難,皇帝能夠大公無私,讓給相王,這是能夠和堯舜媲美的高尚之舉,我們應該成全,那麼另外相王在這個國家的危急關頭,肯於替侄子主持大政,這也是真正地慈愛之心,你看現在我們的國家是叔慈侄孝,這是我們群臣的福氣,也是百姓的福氣,那說完這套鬼話之後,劉幽求當即就拿起早就準備好的那個禪位詔書,就宣讀起來了,替這個小皇帝李重茂早就寫好了,而且呢,很快就讀完了,他們讀完了,他們是早就做好這個決定,早準備好了,可是李重茂那邊,他沒有做好這個準備,他還不知道,雖然說一搞政變,李重茂已經覺得凶多吉少了,可是他沒想到這件事兒來得這麼快,人家劉幽求已經把他的這個傳位詔書給讀完了,他還傻傻地坐在那個龍椅上不下來,實際上也是嚇傻了,根本就站不起來了,那麼站不起來,這就很尷尬,詔書已經傳達完畢了,這個新皇帝等著接班,這個小皇帝坐這兒不起來,這怎麼辦啊?這時候太平公主出面發揮作用了,她三步兩步就走到了這個御座跟前,跟小皇帝李重茂講啊,天下已經歸心相王,孩子,這個座位它不是你的了,說完了就揪住了李重茂的領子,像老鷹抓小雞一樣,把李重茂就給揪起來,揪起來然後就給扔到一邊去了,那再到棺材的旁邊,拉住李旦的手,把他拉到御座跟前,按倒在御座之上,然後返身下殿,帶領文武大臣是山呼萬歲,就這樣,相王李旦就當了皇帝,登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