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
“有什麼好奇怪的?那麼多的獨身主義者和不婚主義者呢,還有無性戀。我不明白為什麼人們的眼光總是集中在戀愛上面,明明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去忙。”
瑪格麗特是真的不能理解這些人的腦迴路,就像八卦報紙上那些暗示她和里奧因戲生情的報導。她對此從來都是嗤之以鼻的。如果不是為了形象需要和對里奧的愧疚感她根本就不會去上那個《奧普拉脫口秀》,還在超過五千萬觀眾面前演一場可笑的秀。這不僅是因為練習在親吻的同時給櫻桃梗打結練得她嘴麻,更因為她並不喜歡把自己的生活擺在大眾面前任他們品評。
她都能想到這場脫口秀過後人們對她的評價,一個調皮可愛,但是又聰明上進的勵志女孩兒。這和那些用炒人設來拉高自己人氣的明星有什麼區別?哦,當然有,至少她的人設不是那麼高大全,布萊恩他們也沒把她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偶像,她還是有缺陷的。比如說她會為了一件《星球大戰》的初版周邊而死皮賴臉的作弊,作為一個加州理工學院的高材生她喜歡的也不是需要坐在音樂大廳里聽樂團演奏的古典交響樂,而是那些經常出現在體育賽事裡的搖滾樂。
相對於那些被塑造成完美偶像在雲端飄著的明星們,布萊恩和他的團隊們讓她的形象更加的接地氣,除了她的事業和學業之外,她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就像那些普通的中產階級的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樣,這至少讓她以後的行為不會被拘束的太厲害,人設也不會崩掉而造成不好的影響。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嘆了一口氣,瑪格麗特對造成這些麻煩事的罪魁禍首的厭惡感又增加了幾分,下定決心絕對不讓對方稱心如意。
第95章
《奧普拉脫口秀》的後續效果在繼續發酵著, 美國人民越來越喜歡瑪格麗特,用一句韓國娛樂圈的慣用語來說, 她現在大概也和國民女兒差不多了。而且這種喜歡還是全年齡段的, 迷弟迷妹們遍布各個年齡階層,尤以四十五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上帝視角來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 瑪格麗特的中老年人偶像的帽子是摘不下來了。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票房也繼續一路高歌挺進著,增長的速度讓人完全不能相信這是一部已經進入了第三周放映的小成本文藝片。各個票房預測公司紛紛排出自家的王牌分析員去各大電影院門前蹲點,以圖搞明白為什麼這部完全不具備大賣要素的片子居然能夠逆襲十二月份的市場。看這票房漲的,都快跟上湯姆·克魯斯的《甜心先生》了,人家可是真正的美國甜心, 都紅了十幾年了。
一切事情的發展似乎都是那麼的美妙。連媒體上面都是各種讚美她的好話,什麼雖然有一張漂亮的臉蛋兒, 但卻更加注重演技的磨練, 曾經在百老匯出演過大受好評的《安妮日記》;在完成繁重的學業的時候,還經常觀摩以前那些經典影片裡精彩的表演來揣摩演技,是一個認真生活努力學習的好姑娘,就因為她根本不像很多童星那樣小小年紀就酗酒、嗑藥。在此期間好幾個有過墮落史的童星們都被拉出來做了一番比較, 躺槍人物無數。
甚至還有影評人分析她的演技到底是屬於表現派還是體驗派,結果得出了一個方法派的結論。這條新聞瑪格麗特覺得應該是布萊恩或者是阿瑟找人幹的, 因為奧斯卡近幾十年來最推崇的演繹方法就是方法派。
一件一件的報導讓瑪格麗特頭暈目眩, 忍不住感嘆美國的媒體真是毫無節操,想要捧一個人真是什麼花樣都能玩的出來,就像他們想要踩一個人的時候什麼惡毒的話語都能從那張被箱水母親吻過的嘴巴冒出來一樣。在這個好萊塢明星陽盛陰衰, 女明星青黃不接的年代,瑪格麗特成了他們最好的娛樂目標,媒體們就像對待十多年前的湯姆·漢克斯那樣的吹捧她,唯一不同的大概是她在相貌上要比這位兩屆奧斯卡得主出色的多。
而那些影評人們則是紛紛為她的演技大唱讚歌,《夜訪吸血鬼》時期的克勞迪婭又被拖出來當對比參照物,這些筆桿子們從她的表情分析到眼神又分析到肢體動作,誇得她覺得那根本就不是自己,然後她女神也被拉出來遛了一次。
哦,不是關於她本身,是她演的那部《羅馬假日》,影評人們認為既然奧斯卡能夠給當年剛出道本色演出安妮公主的奧黛麗·赫本一座小金人,為什麼不能給更加年輕,但卻詮釋了兩個截然不同角色的瑪格麗特一座獎盃?他們是如此相像,同樣美麗優雅,奧斯卡已經虧待了一次奧黛麗·赫本,難道這種虧待還要在瑪格麗特身上上演嗎?
說得好像奧斯卡不給她一座獎盃就對不起死去的天使一樣。瑪格麗特都快給這種強盜邏輯跪了。即使是這是給她沖獎,但依然讓人覺得好無恥啊。
總之,瑪格麗特在看完了一堆各種各樣的報紙雜誌之後一點吃飯的胃口都沒有了。最近的生活實在是讓她厭煩,放假的時候不能窩在實驗室裡面已經夠鬧心了,偏偏還有更煩惱的事情讓她想揍人。
為了那座小金人,她最近接受了好幾家的訪問,包括《綜藝》,《人物》這種有名的雜誌的採訪,沒完沒了的重複那些說辭讓她的感覺十分煩躁。
有時候她不禁在想,要是她玩得是技術獎就好了,至少那些技術獎大多數都足夠客觀。就算是背後的投資商人們想要幕後操作一下也不容易。
一眼望去,優劣太明顯了,而且技術獎的評委也是技術人員,他們可不像是演技獎的評委們那麼主觀。人家的評判和選擇都是有固定的標準的,不夠線的話提名都提不上去。
再說了技術獎們…就算是得了獎他們的工資也高不到哪去啊,這又不是影帝影后拿到手之後能夠幾百萬的漲片酬。技術獎你大幅度的漲漲試試,誰會找你啊,幹嘛不去找提名的?人家能提名就說明水平夠,沒拿獎不代表著就不如獲獎人員,觀眾又不會去管你電影特效是在哪家做的。能讓他們看的開心就好,誰管你工業光魔和其他特效公司的區別?沒看見技術獎年年都是那些人,他們的工資還是那樣?這些都大大的減少了獎項背後的黑幕。
相對於技術獎,演技獎上面的廝殺就要慘烈的多,男的想要拿最佳男主角,女的想要拿最佳女主角,即使奧斯卡經常被人說拿了影后衰三年也擋不住各路明星們的前仆後繼。為什麼?還不是片酬鬧得?拿到獎之後就能漲片酬了,這個起跳的幅度最少都是幾百萬,哪個明星不想要?說白了,清心寡欲的明星有沒有呢?有!但是絕對不多,大環境裡還是追求名利的多一些。
而超過6000人的奧斯卡評委們至少有一千人是演員,就像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評委眼裡的最佳演技也不一樣。想要拿到這座演藝界最高殿堂發出的小金人太難了。
就像有人喜歡梅麗爾·斯特里普那種演繹方式,對她推崇備至,不停的給她提名甚至讓她拿到那麼多次的小金人;也有人就愛傑西卡·蘭格那款自作自受的怨婦樣,不斷的攻擊斯特里普是奧斯卡的毒瘤,不給人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