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74頁

    據說鄧氏宗祠曾經出過一任廣西道台,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地委書記,還有一位未到任的七品縣令,令族人足足榮耀了上百年。令人遺憾的是,我們老鄧家的族譜上此後再無奇蹟出現,就像人們期盼黃河變清的奇蹟始終沒有出現一樣。

    歷史終於走進烽火連天的抗戰時代。

    公元1938年,隨著生長一冬的小麥沉甸甸地低下頭來,侵略者的炮聲也如同打雷一樣在東方天際隱隱可聞。戰爭迫近的腳步聲打破中原大地的古老安謐,把我的家鄉族人變成一群惴惴不安的小鳥。農村不是那種沒有根基的膚淺城市,農民也不是隨波逐流隨遇而安的城裡人,他們的命運屬於土地,土地是一根延續千年的粗大繩索,把他們雙腿牢牢縛住。

    他們眼下的使命是爭分奪秒把成熟的糧食收割回家。

    2

    初夏子夜,擔任豫東河防任務的第三十九軍劉和鼎軍長被一封急電催醒,急電下方那個冷冰冰的簽名令他腦袋一震,所有睡意頓消。因為發電人是遠在武漢的最高統帥蔣介石。

    電文如下:

    為了阻敵西進,確保武漢,依據馮副委員長(馮玉祥——註:原文如此)建議,決於趙口和花園口兩處施行黃河決口,構成平漢鐵路東側地區間的對東泛濫。該軍擔任趙口之決口,限兩日完成。已另電洛陽第一戰區程長官(程潛)負責主持,規劃實施>>花園口之決口,已電令第五十三軍萬福麟部負責,仍由第三十九軍統一指揮。並希電報後即向程長官切取聯繫,接受指示,認真辦理具報。(見《中原抗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戰親歷記》第161頁,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年7月北京出版)  

    劉和鼎把電文反覆閱過,不由得大大地犯難了,其實令他為難的不是任務本身,而是籍貫。

    因為他是安徽人。

    第三十九軍改編之前為皖系軍隊,參加淞滬抗戰後奉命駐守豫東黃河,防止日軍渡河,亦稱河防軍。儘管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掘堤放水是大本營下達的命令,但是劉軍長還是坐臥不安如同芒刺在背,因為這個任務直接關係到他的家鄉安徽省,也就是史稱“水患之鄉”的淮河流域安危。史載,僅明、清以來,淮河共發生大小洪澇千餘次,其中尤以黃河改道,泛水淹沒半個安徽危害最烈,這就是中國治淮史上令人談虎色變的黃水“奪淮出海”事件。安徽地處黃河故道下游地勢低洼,一旦黃水破堤泛濫,安徽將要遭受的洪災無異於天上來水,這個重大責任令人不可掉以輕心。

    劉軍長趕緊找來參謀長商議。

    參謀長謹慎地表示了反對意見,他當然不是反對大本營,而是反對掘堤任務。

    但是沒等劉軍長打定主意,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商震上將親自趕來河防軍駐地。總司令是個行伍出身的職業軍人,他開導劉軍長說:波鳴老弟(劉和鼎字波鳴),敵人大兵壓境,中原局勢危在旦夕,中央不得已“壯士斷腕”,舍此別無良策啊。你往遠處看,中國歷史上不乏“以水代兵”的先例,非禍國殃民而是救國救民啊!雖說淹了咱中原老百姓,但是我中華民族因此得救,多數老百姓不做亡國奴呀,所以這筆血海深仇一定要記在日本鬼子頭上。此事關係重大,戰區程長官親自督陣,若有閃失誰也無法向中央交待>>你就抓緊執行任務吧。  

    剛剛送走總司令,電話鈴響起來。對方操著浙江口音說:劉軍長,你執行命令沒有?

    劉和鼎渾身一顫,一股寒氣直透背心。他趕緊立正回答:是的,卑職正在準備執行。

    委員長仿佛已經看穿部下心思,他在電話那頭加重語氣說:此舉關乎抗戰大計和國家前途,是最高軍事會議做出的戰略決策>>你記住,你的任何行為都不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中華民國的最高利益!

    委員長最後囑咐,千萬不要驚動當地老百姓,不許泄漏消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云云。劉軍長只好諾諾。在來自領袖的強大意志壓迫下,河防軍連夜召開會議,決定將兩團官兵火速遣上趙口河堤,開始執行秘密掘堤任務。

    3

    儘管軍隊嚴密封鎖消息,但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軍隊開上堤壩的風聲還是隨同麥熟的氣味一道刮向四面八方。

    趙口位於河南中牟縣西北面,當地村民懷著將信將疑的心情朝河堤趕來,很明顯這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已經牽動他們的神經,引起他們對軍隊行動的嚴重關注。但是在黃河大堤外面,一排凶神惡煞的大兵擋住去路。

    老百姓越聚越多,很快驚動一個別手槍的長官。長官是個瘸子,他站在石頭上生氣地訓斥村民說:你們要相信政府,國軍是來替你們抗戰的,是來打日本鬼子的,你們這樣做不是搗亂嗎?不是幫日本人的忙嗎?再有搗亂者一律按漢奸罪論處。

    一些膽小的村民果然被唬住了,紛紛溜回家去,但是多數人還是堅持不為長官恐嚇所動,他們中不少都是婦孺老人。老人抗議說:俺家後生都在國軍當兵,老總能把俺當漢奸辦了不成?

    軍隊當然不敢把村民都當成漢奸抓起來法辦,因為他們原本理不直氣不壯,有點做賊心虛和色厲內荏的意思。後來僵持不下,經過請示,上級長官終於同意村民選派代表登上黃河大堤,條件是為了保守軍事秘密,村民代表只可遠觀,不可走近。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7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