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頁
但是,硬科學從一開始就是科幻小說的一個組成部分。儒勒·凡爾納是個硬科學作家,即便科學僅用作旅程的起點。另一方面,威爾斯看重可信性而不看重科學可能性。在真正的硬科學故事中,科學既精確又居於中心位置;倘若沒有科學性,故事就無法存在。阿瑟·C·克拉克在他的一種體裁方面是硬科學作家,波爾。安德森和拉里·尼文有意寫硬科學小說的時候也是硬科學作家,但是硬科學作家的樣板人物要數哈爾·克萊門特。
克萊門特(1922-)的真名是哈利·克萊門特·斯塔布斯,他自然而然獲得今天的地位。他於1943年獲得天文學理學學位,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駕駛B-24型飛機,戰後於1947年在波士頓大學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此後他獲得化學理科碩士學位。他已經在麻薩諸塞州的米爾頓任教高中自然科學和數學多年,自從他上大學二年級,一直是個科幻小說業餘作家。《證據》於1942年刊登在《驚奇》上,從那以後他一直把大部分小說賣給《驚奇》和《類似》雜誌。
他的大部分短篇小說圍繞著物理學的一個方面進行構思,例如處於慣性運動中的衛星不會被火破壞,因為在沒有引力的情況下氣體的對流不起作用,燃燒的產物將會聚焦在火焰四周並將火悶熄(《防火》,發表於《驚奇》,1949)。他在較長的作品中描寫了這樣一些世界,在這些世界上完全不同的環境,造成當地人或外星(包括地球)客人的不同態度和不同問題。
克萊門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針》。該書1949年在《驚奇》上連載(1950年成書),描寫一個星際偵探,此公乃是類似病毒的共生生物;它必須與一個男孩共生以便找到一個躲藏在地球上的罪犯。《冰世界》連載於1951年(1953年成書),描寫地球在一個星際麻醉劑代理商的眼裡是什麼形象,該代理商在一個熱得多的行星上進化成長。
《引力的使命》(1954)連載於1953年,是克萊門特的第一部外星長篇小說,在書中他描寫了一個虛構的行星,然後創作一個發生在行星上的故事。“我捏造諸多太陽系和行星”,他在《科幻小說的技巧》(1976)一文中寫道,“構思出化學的、物理學的、氣象學的、生物學的和其它學科的細節,此後這些細節可能提供一篇小說的背景,由此我仍然獲得最大的樂趣。”
這部長篇小說講述梅斯克林的故事。梅斯克林是一個行星,它的引力在南北兩極是地球引力的700倍大,由於它自轉速度甚快,赤道上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兩三倍。地球探索者的實驗火箭探測飛船已經在一個極地墜毀,因而他們只扮演次要角色。重要人物是像蜈蚣一樣的梅斯克林人,他們在強大的引力下進化成長,而在赤道,他們必須拋棄環境逐漸灌輸給他們的思想態度。
《引力的使命》是一部試金石長篇小說;倘若讀者不喜歡它,那麼他們可能不會喜歡紀實性科幻小說。它是純科學小說,因為它只能作為科學小說來講述,而且它起到最佳科學小說努力發揮的作用;它使讀者分析探究他們自己關於選擇什麼、適應什麼、關於他們自己的環境對他們的影響這一類的設想。克萊門特的其它長篇小說包括《火的循環》(1957),《接近臨界》(1958)和《星光》(1971)。
硬科學不排除推理,即便是最狂野的推理,如同天體物理學家最近某些想法所表現的那樣。《臨界因素》(登於《星星科幻小說故事》第2號,1953)就是這樣一種推理故事。倘若智能生物能夠作為液態的、噬食岩石的生物生存於地球裡面,他們怎能發現地表世界的性質呢?他們可能受誘惑對地表世界採取什麼行為呢?
《臨界因素》[美] 哈爾·克萊門特 著
彭東向北奔馳,一輩子第一次感到興奮之至。沒有必要摸索著趕路;這地方接近大地震區,小震動連續不斷,從下面密集的玄武岩和上面空虛處傳來的回聲幾乎持續不停地反射到他這裡。不堅實的沙岩地層容易辨認,這種地層以其容易穿透誘騙懶惰的旅行者,將他們引到上面的死亡區;彭東現在正好利用這種沙岩地層,因為能見度十分良好,他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去探索下面較安全的水平層,尤其是當這些水平層開始傾斜的時候。
旅途最艱難的路程已經過去了。他已經平安地穿越了適於居住的岩石所組成的狹橋,這些岩石通向他發現的奇異土地,儘管北方遠處地震區傳來的震動在此受困、放大並從狹窄岩橋的兩邊傳來回聲,令人感到恐怖和昏頭轉向。經過多日的旅行,現在他能看清周圍的一切,就他所能看到的來說,土地甚好。
當然不如他探訪過的土地那麼好。這是他一輩子熟悉的土地,在這裡很難找到足以使生活充滿樂趣的食糧;在這裡,過去無數世代里來自遙遠北方的其他較為不幸的種族企圖入侵殺戮以便繼承這一片土地的物產;在這裡岩漿層迅速轉移,將粗心大意之徒禁錮在穿不透的玄武岩和發光的死亡地帶之間;在這裡,倘若彭東對自己的發現的想法正確的話,眼下與死亡區比鄰的地區可能成為通途,為今後無數世代提供食糧和生活空間。
他一邊走一邊老是夢想著這種可能性。他一路上沒有在身後的岩石上留下蹤跡,因為沒有一塊岩石是可食用的;但他並不是為自己考慮食糧。他首先關心的是旅行速度,為了達到高速度,他儘自己的膽量靠近上層地區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