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頁
迪斯克也編過許多小說集:如:《地球的毀滅:最近的將來小說集》(1971),《壞月亮升起》(1973),《改善過的新太陽:烏托邦科幻小說集》(1975),《新星座》(1976,與查爾斯·內勒合編)以及《陌生》(1977,與查爾斯·內勒合編)。
迪斯克的長篇小說通常從新的角度來處理人們熟知的科幻小說規範,但他的短篇小說在題材和形式上則帶有更多的實驗性。比如,他的長篇小說用隱秘難解,奇特的方式來描述外來入侵、智力的提高、物質的轉換和人口過剩等問題。另一方面,他的短篇小說又表達了一種卡夫卡式①的不可捉摸的感情。其中以《松鼠籠》和《墮落》為代表,甚至也體現在《亞洲海岸》中。小說描述了一位外來建築評論家被土耳其當地人的生活及他的土耳其妻子弄得神魂顛倒的故事。
【① Franz Kafka 弗朗茲·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在創作中勾劃了一個夢幻般真實世界,現代人在這裡負疚內愧,孤立無援,憂心忡忡,為個人的超度而作無益的苦求。】
然而,在他的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中,有一點是共同的,即迪斯克使讀者與小說人物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約翰·克魯特在1979年版的《科幻百科全書》中這樣描寫迪斯克:“由於他想像大膽,描述風格冷漠,對科幻讀者要求嚴格,為讀者提供簡樸的樂趣以及他殘酷的幽默,使他成為或許是當代一流科幻小說作家中既最受人尊敬、又最不受入信任,既最令人羨慕又擁有最少讀者的作家。”
但是,有時候迪斯克也表現出使他的小說人物活躍起來的跡象;他自己和讀者也開始喜歡他們、關心他們。例如《歌聲蕩漾》和《理解人類的行為》(發表於1982年2月號《幻想小說和科幻小說雜誌》)。《安古萊姆》屬於他早期的作品,最初發表於1971年第一期《新世界》季刊,在哈里森和奧爾迪斯合編的《最佳科幻小說:1971》中得以重印。但最有影響的一次還是在迪斯克自己的小說集《334》中。《334》是一組鬆散的故事,講述了在令人恐怖的紐約,居住在西十一大街334號的人們在距今五十年後發生的故事。(雖然在《安古萊姆》中,這點聯繫並不明顯。)
“安古萊姆”這個奇怪的、意味深長的名字是許多模糊不清的細節之一。這些細節保證了故事的“敘述動力……不是來自實現理想的歷險中讀者與人物共鳴而產生的感受”。這些充滿細節的描寫是迪斯克注重“富有想像力和奇幻色彩題材”的例子,也是迪斯克用暗示手法描寫環境技巧的例子。毫無疑問,迪斯克是通過閱讀科幻小說學得這些技巧的。閱讀《安古萊姆》的方法在許多方面與閱讀法爾默小說是相同的;但法爾默的《航行!航行!》(見第三卷)作為科幻小說的特點體現得更明顯,其暗示手法也較清楚。法爾默在小說中對背景與意義的暗示都準確地置於讀者能’注意到的地方,並給予說明,雖然也許要讀到最後才能完全理解。
實際上,這個故事很簡單。可用幾句話就把它講完。但是故事發生的地點及什麼背景給予事件以意思則就難於理解了。迪斯克說,生活就是這樣。假設目前有一些事件並有某些推測。但是至於這些事件是什麼,而推測又可能是什麼,讀者必須從一位未成年兒童模糊觀點提供的模糊細節中總結出來。
熟悉紐約的讀者更加容易理解這篇小說,雖然免不了還有些困難。其他讀者若了解以下情況會有助於理解這篇小說。即,炮台在曼哈頓島最底部尖端上(它之所以被稱為炮台是因為為保衛東河與哈得遜河交匯處,曾在那裡設置大炮),現在,它已成為公園,以著名人物塑像及紀念戰爭中死者的雕像為其特色。天氣好的時候,從那兒可看到韋拉扎諾大橋;大橋橫跨布魯克林與斯塔騰島之間的韋拉扎諾海峽。如果還有人不理解的話,請參閱薩繆爾·R·德雷尼寫的《美國海岸》(1978)一書。在此書中,德雷尼把這篇小說作為結構主義小說的例子逐句逐句(甚至逐字逐字)地進行了分析,並以此作為閱讀科幻小說方法的典範。
《安古萊姆》[美] 托馬斯·M·迪斯克 著
七個亞歷山大學校的小學生參加了這個炮台計劃。有來自布撈斯、年紀最小的傑克,西萊斯特·迪塞卡,斯耐福斯和瑪麗簡,坦克雷德·米勒,當然還有安帕羅,更少不了領導者及策劃者比爾·哈帕。他被稱為小吻唇先生,他多情地,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安帕羅。安帕羅約十三歲(確切地說,今年9月份才滿十三歲),乳房已開始發育。皮膚尤其好看,就像有機玻璃。她全名叫安帕羅·馬丁內斯。
他們第一次沒什麼收穫的行動是60年代在東部搶劫了一個掮客之類的商人。他們的收穫就是襯衫中的鏈扣,一塊表,和一個皮書包——不是真皮書包,以及一些鈕扣和失效的信用卡。小吻唇先生在整個事件中非常鎮靜——從斯耐福斯割下鈕扣直到他自己鎮定下來。雖然他們很納悶,但無一人敢問他從前曾經歷過多少次這種場面。他們所乾的並不是創新;雖然他們策劃這個計劃的部分目的就是想創新。這次搶劫唯一真正有紀念價值的就是卡片上用金屬片鑲著的名字。奇怪的是,名字叫理察·W·羅文。這是一個預兆(因為他們都是亞歷山大·羅文學校的學生)。但這預示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