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此他參與中共的決策直至一九二七年中共的“八七會議”。當時由於中共許多活動的失敗,
尤其南昌暴動的失敗,張先生被指為右派機會主義,於一九二七年十一月間再次被開除中央
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一九二八年夏,中共第六次代表大會重選張先生為中央委員和中央
政治局委員,並被委為中共駐共產國際的代表,曾在莫斯科停留兩年半之久。
一九三一年春,張先生回國,對挽救當時中共的嚴重危機有過很大的貢獻。那時中共的
工作轉移到蘇維埃區,張先生被任為中共鄂豫皖區中央分局的書記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後又
被任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副主席。一九三二年,由他所統率的紅四方面軍轉移到川北地區,
張先生被任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以及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全權代表,即他所到之地,中
共黨政軍各地組織均歸他領導。
一九三五年,張先生所統率的第四方面軍,與毛澤東所統率的第一方面軍在川西懋功會
合後,因政見不同,引起分裂。一九三六年,張先生又與毛澤東在陝北會合。那時張先生雖
仍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職務,但因受到排斥,意態消極。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張
先生凜於共赴國難的大義,勉強擔任邊區政府代理主席的職務。但他終因形勢日非,在無可
奈何之中,於一九三八年四月離開延安。
抗日戰爭期間,張先生曾任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表示與國人一致抗日之至誠。此後張
先生對國內外政爭,日益置身事外。拿他自己的話來說:“我的激進思想與愛國熱忱,一如
往昔,但願遠離這種或那種獨裁專政。”張國燾先生飽經滄桑,以近七旬之年,安貧樂道,
昔日恩怨得失,早已無意計較。他常說:“在中國舞台上,我以往是個演員,現在僅是個觀
眾,總希望能少看到些悲劇才好。”
一九六六年二月於香港
10/151
----------------------- Page 11-----------------------
《我的回憶》第一冊
編輯者註:
楊子烈(1902.12.9-1994.3.27),女,出生在湖北棗陽縣一個書香世家。1918年夏,楊
子烈進入位於武昌黃土坡(即現在的首義路)的湖北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讀書,受到陳潭秋等
的教育,秘密閱讀了大量革命書刊,逐步成長為自覺革命者。來自黃陂的陳碧蘭(彭述之夫
人)、來自應山的莊有義(陸沉夫人)、來自漢陽的徐全直(陳潭秋夫人)、來自武漢的夏之
栩(趙世炎夫人)為同班同學,並同時在 1922 年 4 月由林育南和劉昌群等介紹加入了社會
主義青年團,一同在 1922年 10月由陳潭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 11年(1922年)秋,
徐全直、夏之栩、楊子烈、陳碧蘭、莊有義等在女師掀起了一場震撼湖北的學潮。1923年 2
月楊子烈進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習,同時在北京一所藝術專門學校學習。在北京期間與張
國燾相識,1924 年 2 月與張國燾結婚。曾兩次赴莫斯科深造,從此就成為早期中共婦女運
動活躍人物。1931 年春張國燾被派往鄂豫皖根據地,楊子烈被中共中央留在上海從事地下
工作,1934年中共在上海的組織遭國民黨破壞後,楊子烈失去了組織聯繫,她先返鄉避亂,
又重返上海學產科,直到國共合作實現後才經南京八路軍辦事處介紹,帶著兒子輾轉來到延
安。楊子烈歸隊後,最急切的要求就是希望中組部恢復她的黨籍,儘管楊子烈是中共老幹部,
她的丈夫張國燾此時仍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和邊區政府代主席,但是,中組部還是要調查她與
組織失去聯繫後的種種表現,同時要在工作中考驗她。
楊子烈被分配到邊區政府做政治教員,她還義務在邊區的中央醫院做產科醫師。儘管楊
子烈工作熱情積極,受到院長傅連璋的高度評價,但她的黨籍仍未能恢復。蔡暢當時和她丈
夫李富春都在中組部工作,參加了對楊子烈脫黨後一段歷史的審查,雖然蔡暢與楊子烈是相
識十多年的熟人,對楊子烈的過往歷史十分了解,但也未能解決她的黨籍問題。直到 I938
年6月,毛澤東批准楊子烈攜子離開延安,前往武漢投奔張國燾時,她的黨籍一直未能恢復。
據楊子烈生前回憶,她初到延安時,還看不出毛張之間有什麼嚴重的衝突,當時毛還請
張夫婦吃了一頓飯。毛笑說:“國民黨有一對張楊(指張學良和楊虎城),我們共產黨也有一
對張楊(指張國燾與楊子烈)”。後來張夫人離開延安時,毛意味深長地要她轉告張國燾一句
話:“我們多年生死之交,彼此都要留點餘地。”
張國燾夫婦 1949年轉居香港,1968年來到加拿大多倫多。
楊子烈與張國燾育有三子張海威、張湘楚、張渝川,三位皆在美國與加拿大發展事業。
一篇文章透露說,經周恩來總理特批,張湘楚 50年代在廣州中山醫學院學醫。1968年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