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頁
—我和蔡申熙沈澤民徐向前陳昌浩——密商決定。蔡申熙被委為這方面的草擬人;他所擬議
的常常與我的看法不謀而合。蔡擬具了在順利發展的條件下,一些積極性的軍事方案,但他
的根本看法是不樂觀的。他認為鄂豫皖蘇區過於狹小,在敵軍優勢兵力壓迫之下,沒有迴旋
的餘地,不易實施化整為零的游擊戰術。他主張必要時紅四軍應向京漢鐵路以西行動,這雖
是退卻行動,但為必要步驟。就在蔣的四次圍剿前夕,蔡申熙更認為非這樣做不可。
我們對付四次圍剿的軍事策略:積極方面,是以這個蘇區為根據地,分別消滅進攻的敵
人;消極方面,是失利時退到京漢鐵路以西,占領襄樊鄂陽一帶鄂北地區,與大江以南湘鄂
邊區的賀龍部互相呼應。我們由內線作戰,轉為外線作戰時,不能向南北東三方面發展,因
為南有長江,北有黃河,東面是津浦線,這三方的軍事要點,都有國民黨重兵駐守。因此,
我們在軍事觀點上,只有向西,西面是國民黨軍力較弱的地方,也有廣大的後路。
蔡申熙參謀長為了我們的退路問題,曾花了不少時間,研究京漢路西面的情況。那時,
原在洪湖一帶的賀龍部因軍事上的失利,退到湘西桑植去了,我們很難與他取得聯絡。京漢
路以西、孝感、雲夢、安陸一些零星游擊隊,早被國民黨軍隊摧毀,其中有些逃到鄂豫邊境
大別山脈的西段。蔡曾派遣人員企圖與這些游擊隊聯絡,也派了一些人深入鄂西北和陝南一
帶地區,調查情況。他在這方面的努力有可觀的成績。後來,蔡在四次圍剿中陣亡了,這對
我軍西向行動,是莫大的損失。
當年七月間,鄂豫皖蘇區,終被蔣介石優勢兵力的四次圍剿所壓碎。紅四軍的主力被逼
向京漢鐵路以西行動,進鄂北陝南輾轉到了川北巴中通江南疆一帶,才立住腳,在那裡建立
起新的“川北蘇區”。鄂豫皖蘇區從此不僅發展中斷了,而且成了蔣介石的屠場。留在這個區
域的游擊部隊,在那裡堅強奮鬥,所受犧牲極其重大。沈澤民等重要幹部就是在那裡殉難的。
後來留守在這個區域裡的徐海東部也被逼輾轉到了陝北,成為各地紅軍集中陝北的先行者。
最後剩下的高俊亭部到抗日戰爭時,改編為新四軍的第二縱隊。
上面所說到的,就是鄂豫皖蘇區和紅四軍披荊斬棘,艱難締造始末的大要。行文至此,
我這個鄂豫皖蘇區的園丁,真有感慨萬千之嘆。
第十七篇 川北蘇區
第一章 四次圍剿與西行五千里
川北蘇區是紅四方面軍在敵軍壓力之下,不能在鄂豫皖區立足,因而突破敵軍的包圍圈,
經鄂北豫西陝南,到達川北後建立起來的。紅四方面軍這次行動,是蘇維埃運動向西北轉移
的先聲,後來,它接應各地紅軍,先後到達西北地區。
蔣介石對鄂豫皖蘇區的四次圍剿,是他對各地蘇維埃前後五次大規模圍剿中的第四次(第
一、二、三及第五次是以江西蘇區為目的,第四次則是以鄂豫皖區為主)。一九三二年五月蔣
氏在武漢組成鄂豫皖剿匪總司令部,旋即制定了作戰計劃,調集了約五十萬兵力,等於我們
四方面軍力量的二十倍,企圖圍攻消滅我們。他的計劃是將他的兵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
防守部隊,為數約二十萬人,依據蘇區周圍的軍事要點設防,並建築碉堡,配合進攻部隊,
步步為“營”,向我們逼近。另一部分為進攻部隊,組成劉峙、衛立煌、徐庭瑤、陳繼承等縱
隊。每個縱隊的兵力都超過紅四方面軍的三倍,以分進合擊的策略,與紅四方面軍主力決戰。
其餘如胡宗南、李延年、李默庵、黃杰等師則為預備隊。
那時南京政權較為穩定,日本的侵略也促進了國民黨內部的團結,蔣氏更能集中全力對
付中共。他調集來進攻我們的部隊,是他在長江以北精銳兵力的大部分。他的“七分政治、
49/166
----------------------- Page 386-----------------------
《我的回憶》第三冊
三分軍事”的策略,似仍在試辦期間。為了使剿共軍隊有一致的行動,他以嚴刑峻罰來對付
他的軍隊。對於蘇區人民,則是安撫與鎮壓兼施,不過後來在實際執行中,仍表現出步調不
一致的現象。
我們當時高唱保衛鄂豫皖蘇區的口號,事實上,我們也動員了最大限度的力量,企圖粉
碎這一次圍剿。紅四軍是我們的主力,那時共有槍枝九千餘,新擴大的二十五軍,約有五千
支槍,至於地方武裝,在我們看來,只是輔助部隊,類似白區的民團,只能擔任游擊任務,
我們共有八個獨立團,和其他零星的獨立連,約共有槍五千支。
我們自知力量薄弱,保衛蘇區的任務十分艱巨。但我們絕不氣餒,決心鼓起勇氣,爭取
勝利,從各方面發揮我們的力量,如加強地方武裝,動員民眾配合作戰等等,都做得很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