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頁
其中,魏東生讓出70%股份,從此僅僅持有30%股權;邢管事最看好小魏家商行潛力,借貸融資方式獲得25%股權;常管事也相對看好小魏家商行潛力,借遍親朋好友,競購了15%股權;而資歷最深的錢發群,卻因為遲疑心思,僅僅走形式的購入5%股權。
三名管事之外的員工,通過各種方式籌款,拍下了15%股權。
為了間接監督小魏家商行的運營,魏東生又引進一名對布匹貿易憂心又羨慕的當地某杜姓小地主,轉賣給他10%股權。
如此,小魏家商行的大股東變更為:魏東生30%,邢管事25%,常管事15%,杜地主10%,錢發群5%。
股權已經變更,商行再喚作小魏家商行未免有點兒名不副實。
但是,儘管1582年時魏東生血脈後裔已經因為藩國分封快速繁殖到百餘萬人口規模,“宗室之後”仍有一定號召力,仿佛賣草鞋的劉備。往日,錢發群等三名管事小覷魏家的宗室血脈,誰也不會把落魄到平民階層的魏家當成皇親國戚。可如今,大家成了小魏家商行的股東,小魏家商行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管理層都不約而同想拿宗室之後做文章。
邢管事倡議為魏東生名義父親整理家譜,翔實可信地追蹤哪名藩王、哪名皇帝。當然,劣品明日環為魏東生安排的身份的的確確是宗室之後,只要想追蹤肯定能夠追蹤到。可就像樂浪國公的後裔朱家浜朱氏,這越來越疏遠的血脈聯繫,最多只有一定兒噱頭價值。
企業運營,卻需要這樣的噱頭。
邢管事在股東會議上強烈建議保留魏家名號,只添一字,改為魏五家商行。魏五家的五,既象徵魏五家商行有五名大股東,也可以引導世人把五讀成吳,把魏五家商行誤會成魏氏在吳國的傳承之一。
近距離感受宗室之後稱號的誕生,魏東生只覺得一切那麼可笑。昔年妥協王朝血脈繼承習慣而留下的血脈,而今竟成了一桿旗幟。第六世的魏東生甚至複製了草鞋劉備傳說,任由股東們利用自己的血脈做文章。
魏五家商行只是一件小事。
但想到類似事情肯定不勝枚舉,想到七大洲四大洋遍地都有魏姓破落戶自豪宣傳他是魏東生的後代,魏東生就有點兒不自在。
一百餘萬血脈後裔,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話題回到剛剛更名的魏五家商行。
第一次股東會議,邢管事合縱連橫獲得魏五家商行的主導權,並把股權最少的錢發群拉下馬。錢發群臉皮鐵青堅持到股東會議結束,他不滿意邢管事的裁決,卻奈何不得邢管事,蓋因為邢管事同樣是商行宿老,有著魏東生所沒有的實際管理權。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錢發群沒有認領5%股權,邢管事完全可以大刀闊斧辭退他。
魏五家商行就此邁步邢管事主導時代。
但站在魏東生的立場來說,股份改革絕不是萬能良藥。
股份改制只能廉價變現一部分股權。等邢管事或其它股東坐穩了位置,完全有辦法奸計逼迫魏東生把剩餘30%股權低價賣給他,進而真正意義掌控魏五家商行。魏東生當然不會指望股份改制拯救一切,他只能希望邢管事常管事、杜地主、錢發群能夠彼此互相扯後腿,延緩小魏家商行或者說魏五家商行的破產時間。
第443章 血脈等級制
第443血脈等級制
股份改制無法遏制貪婪人心。
真正的解決辦法,魏東生寄托在國子監舉監製度。
沒有社會地位,就去獲取社會地位,這是魏東生的慣性思維。就像在現實世界裡老老實實讀完高中讀大學,魏東生第六世歷練也儘量穩穩噹噹行事,既然有國子監可以快速改變社會地位,又何必死守著小魏家商行?
股份改制,恰是為了爭取監考時間。
一如方承泰的鯉魚跳龍門,魏東生只要能夠考上吳國國子監,即使只剩下30%股權,也能重新把魏五家商行收為己有。
接下來,魏東生沒有和邢管事、錢發群浪費時間做蝸角之爭,而是以變現股權得來的浮財購買教材、追蹤吳國監考近況。就魏東生來說,吳國監考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其難點不在於正確回答試卷,而在於如何準確給出“錯誤答案”。以菸草聖藥神話為例,包括《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在內的名醫都認為菸草是一味良藥,魏東生如果回答一句“吸菸有害健康”,考官肯定判錯並認為魏東生沒有基本的生活常識。
也不必恥笑古人見識短。
現實世界也有現實世界的局限。以萬有引力本質為例,你可以回答說引力是四大基本力之一,也可以回答說引力是質量對時刻的彎曲。而若以更高層次俯視地球文明,在沒有完善理論和詳細實證情況下,貿然在考卷寫上明日帝國認知水平的引力,閱卷老師必然百分之百判為錯誤。
想借勢國子監改變地位,就得妥協社會大環境。
眨眼間,已是1583年。
魏東生輕易而舉考取國子監監生,驚碎一地眼鏡。
國子監考學難度,遠超南塘監學。
南塘監學每年招生三百五十餘人,而國子監總計才有二百三十名學生,平均每年僅招收57.5名新生。再扣除蔭監監生、貢監監生和其它藩國留學生的名額,每年有幸擠入國子監的舉監監生最多17人左右。
橫向對比現實世界的華國高考制度,即統招前十五名考生才有希望考慮國子監。這則比喻其實有點兒不恰當,因為國子監監考沒有應屆生說法,18歲可以考,25歲也可以考,有希望邁入國子監門檻的前百名考生或者說前一千名考生,他們落榜之後往往狠心“復讀”一年又一年繼續考國子監。第一年的前一千名考生,第二年的前一千名考生,……直至第七年的前一千名考生,都在絞盡腦汁爭奪每年度的17個舉監名額。現實世界的每年省高考狀元,都沒有必勝把握贏得如此慘烈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