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頁
皇室和北方諸藩國都感覺到了壓力,不約而同盯向暴富之後的越國和衛國。越國和衛國亦相繼意識到這些敵視情緒,兩國為了守住海洋利潤,拼命地徵召海軍陸軍,海量的黃金白銀都變現為一艘又一艘戰艦和一隊又一隊步兵。
相對平靜背後,乃是各藩國激流暗涌的軍備競賽。
或許一粒火星,帝國就能爆發遠超衛輝洛陽十三年戰爭強度的大混戰。
就在舊平衡即將破裂之刻,魏東生降臨雨龍府。
視角轉到蓬萊。
第四世魏東生逝世之後,越國以靈活多變外交手腕遙控駐紮在蓬萊大陸的軍事力量。
1510年,越國拆分蓬萊節度使轄區,以現實世界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邊境範圍為萊中節度使轄區,以現實世界南美洲範圍為萊南節度使轄區。
1517年,越國拆分萊中節度使轄區,以現實世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範圍為萊北節度使轄區。
1519年,越國又在萊中節度使轄區和萊南節度使轄區中間拿出約現實世界巴拿馬國範圍疆土,設置通海都督府。通海都督府名義由萊中節度使管轄,其實卻有著相當高的自由度,可以視為力量薄弱的小節度使。
三節度使和一都督府互相制衡,越國竭力避免蓬萊誕生獨立力量。
與此同時,越國又禁止蓬萊獨自發展海軍,駐屯蓬萊的海軍有義務配合各節度使和都督府剿匪,各地節度使和都督府卻無權命令駐屯蓬萊的海軍為他們效力。言而總之,越國以控制海洋的辦法遏制蓬萊的獨立傾向,借勢海軍優勢脅迫各節度使和都督聽命輪換。
截止1525年,這套體系運轉趨勢良好。
以萊中節度使為例,不計蓬萊節度使時期的更迭,第一任節度使乃是越國貴族薩安東。1510年到1525年,薩安東足足做了15年節度使,幾乎把萊中地區經營成自家地盤。可經過越國一系列運作,薩安東最終同意改遷萊南節度使,繼續效忠越國王室。薩安東離任當日,宗室支脈魏思盧和平接任第二屆萊中節度使。
薩安東就職時間和改遷萊南節度使的妥協,間接說明越國對蓬萊的控制力度相對較弱,地方有極大的自主權。除了萊中節度使官職不能傳給血脈子孫,萊東節度使幾乎擁有藩鎮的一切權柄,甚至能夠先斬後奏在設置府縣。
題外一句話,藩國面積有限,間接導致府縣的重要性大幅度上升。以交趾藩國為例,它才區區數府之地。交趾藩國眼中的府縣,和漢唐宋等大一統王朝眼中的府縣,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蓬萊面積遼闊,甚至遠邁中原舊土,如果任由各節度使私設知府、知縣,越國小朝廷必將瞬間擠滿了蓬萊新貴。越國本土豪貴怎會允許發生這樣的事情?凡此種種,越國刻意壓制三節度使和一都督府的屬官品階,萊中節度使的官員大抵都官職小而權柄重。
視角再縮小到魏東生的第五世歷練。
與第四世歷練相比,魏東生的身份背景繼續下滑,名義父親僅僅是越過萊中節度某縣某鎮的鎮長。鎮長聽起來似乎是鄉鎮小官,其實它的權柄和管轄面積都等同於一縣知縣,或許可以簡單描述為知縣之子。
第二世的國王之子,第三世的晉國丞相之子,第四世的交趾知府之子,第五世的知縣之子,下滑趨勢可謂相當明顯。如果下滑趨勢維持不變,魏東生的第六世歷練,或許有可能是真正鄉鎮小官僚之子。
第334章 第五世(二)
第334第五世(二)
因為第四世的遺憾,魏東生第一時間關注起越國、衛國和西班牙在蓬萊大陸的競爭。
薩安東等節度使沒有辜負魏東生的期望,蓬萊形勢相當樂觀。
阿茲特克、印加等國崩潰之後,掠奪型商業貿易漸漸式微,聚集土著開礦等經營性資源貿易漸漸興起。與掠奪型貿易不同,產業貿易有一定的土地屬性,當移民們在蓬萊站穩腳步,他們慢慢把蓬萊當作新的家鄉;蓬萊的權貴高層,也慢慢把蓬萊產業當作新家業,進而開始反感母國的居高臨下干涉。蓬萊地廣人稀,越國和衛國有足夠的領土開闢產業殖民地,何必為了不屬於自己的榮譽而打生打死呢?
儘管競爭仍舊存在,越屬蓬萊和衛屬蓬萊卻完美延續了魏東生制定的友好合作章程,兩家聯合起來遏制西班牙的殖民擴張。不久之後,衛國又引誘葡萄牙突破托爾德西拉斯條約侵蝕西班牙的貿易份額。越國、衛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四國時而合作,時而競爭,加勒比海局勢愈加複雜。
不過,隨著越國替代西班牙吞併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四國在蓬萊的激烈競爭很快塵埃落定。
海洋爭鬥很難贏得決定性勝利。
越國、衛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四國海軍的軍事科技沒有明顯代差,雙方激烈競爭期間互有勝負,誰都很難徹底消滅對方。奈何越國征服阿茲特克、印加等國之後迅速擁有地利和人力優勢,當西班牙和葡萄牙海軍護送商貨回國時,當西班牙和葡萄牙海軍無暇守衛要塞時,越屬蓬萊的殖民地土著軍隊就能趁機進行登陸戰,野蠻摧毀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的殖民據點。
沒有了殖民點補給物資,再強大的海軍力量也將是無根之萍。
以萊中地區為例,許多種植園和採礦區都有歐洲移民的身影。可惜,他們的社會地位與現實世界裡趾高氣揚的殖民者截然相反,有苦又累奉獻他們的勞動和智慧。卻是越屬蓬萊一次又一次搗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點,然後把俘虜當作戰利品拍賣給大地主和大礦主。亦是因為搗毀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點是一項有利可圖的事業,越屬蓬萊海軍常常積極參與東海岸巡邏,最終令西班牙和葡萄牙慢慢玩不起這種殖民地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