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頁
烏聯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底,烏聯華裔人口約4.18萬人,不包含華裔的非土著人口約1.79萬人,土著人口約244.8萬人,合計總人口約250.7萬人。
國內生產總值上升,人口規模大幅度下降,烏聯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頓時華麗起來。
局限在非洲小圈子,烏聯僅次於塞席爾、加彭兩國,收穫非洲前三榮譽;置身全球大視野,烏聯仍能以11246美元人均gdp排名全世界第60名。與此同時,華國2013年度人均gdp才7204美元,僅是烏聯的64%。
看到這些統計數據,來自華國的調研組成員忍不住吐槽華國針對烏聯經濟援助政策:“這算窮國援助富國嗎?”
這只是一句吐槽。
誰都清楚明白烏聯和華國的差距。
烏聯畢竟只有250萬人口,經濟援助250億元人民幣就相當於每人援助1萬元,很容易推高人均數據。但國際競爭卻要靠規模取勝,人均gdp高達10萬美元的卡達,可有資本撼動人均gdp僅有5.3萬美元的美國?
烏聯亦是如此,華國一座城市就能輕鬆碾壓整個烏聯。
好似新興一線城市盤陽市,年度平均匯率折算,2013年度生產總值約2443億美元,人均gdp高達26679美元。無論總經濟規模,還是人均數據,盤陽市都能全方位碾壓烏聯。
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就此做文章。
一線城市是特例,盤陽市更是特例中的特例。盤陽市gdp總量由2012年的11304億元暴漲到2013年的15011億元,迅速與其它二線城市拉開距離,成為僅次於申海、燕京、廣州的全國第三大經濟城市。眼前這些派遣到烏聯的調研組成員,顯然不是站在一線城市頂點的精英。即使他們的確生活在一線城市,也因為工作性質等緣由,收入處於中等或者說中等偏下層次。
前面說過,烏聯更善於利用資本激勵群眾。
技術小組成員深知烏聯處處缺乏優秀人才,適機利誘調研組成員留在烏聯工作或者乾脆移民烏聯。順著人均gdp比華國高話題,烏聯籍職員刻意談起了薪資待遇:“這些人均gdp數據,其實低估了我們的真正收入。”
調研組成員疑惑:“怎麼說?”
技術組成員:“由於歷史遺留等問題,烏聯尋找的生產總值高達數據絕大多數由我們華裔創造,奉行多勞多得樸素價值觀念的聯盟黨也盡己所能回報努力工作的我們。在華裔少而土著群眾多的大背景下,華裔的真實薪水待遇其實遠遠高於那些平均數據。以城區的土著勞工為例,他們中位數工資約年薪三萬元人民幣,也即是說月薪不足三千元;反觀我們華裔勞工,中位數工資約年薪十五萬元人民幣,足足是他們的五倍。”
調研組成員冷吸一口氣:“差距這麼大?”
技術組成員回以肯定答案。
調研組成員忍不住同情土著勞工:“這也太壓榨土著了。”
技術組成員表示不背這鍋:“烏聯崇尚多勞多得,而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法規制度一點都沒有歧視土著勞工,土著勞工之所以平均工資低,是因為沒有文化、沒有技術又工作態度不積極,勞動成果和勞動質量遠遜於華裔勞工。我們烏聯講究同工同酬,工資與勞動成果綁定,何曾刻意歧視土著勞動?待土著教育有了成效,他們自然而然能夠縮小差距。”
調研組成員表示懷疑:“你工資多少?”
一名技術組成員回答說:“現價匯率折算為人民幣,大約年薪22萬。”
調研組成員吃了一驚:“這麼高?”
技術組成員謙虛笑了笑:“還好吧。”
調研組成員苦笑說:“真是慚愧,不計來烏聯的補貼,我的稅前月薪才剛一萬出頭。”
就華國大環境而言,該調研組成員的工薪待遇並不能說糟糕,月薪過萬足以維持中產階層臉面。可現在有了對比,他頓時不甘心起來,論技術論才華他都遠遠超過技術組成員,憑什麼對方年薪22萬而自己卻剛剛月薪過萬?
技術組成員卻不反感調研組成員的嫉妒,反而順勢發起邀請:“如果留在烏聯,你們的待遇肯定能夠翻兩倍。”
調研組成員懷疑:“真的?”
技術組成員自嘲說:“我這樣的專業技術,都能拿22萬年薪,何況是你們?烏聯剛剛建國,各行各業急需大量人才。而且,再生水廠為代表的供水系統又是命脈所在,絕對不會吝嗇區區三十萬元年薪。”
另一名技術組成員質疑說:“烏聯工資高是高,可生活成本也高的要命啊。”
技術組成員及時糾正對方的誤解:“烏聯和華國締結了貿易互惠條約,除了少數商品和運輸成本加成,烏聯物價基本等同國內城市,怎可能高的要命?”
該名技術組成員憤憤反駁:“怎麼不高?我晚上有睡前一杯牛奶習慣,前天初來到烏聯,我晚間去生活超市購買牛奶,赫然發現國內售價5元的一盒牛奶,竟然賣到20元一盒。而且,不是這家生活超市坑人,我逛了一家又一家超市,除了一些沒有聽說過名字的品牌,所有牛奶的售價,最低也是國內的四倍。”
說起高價牛奶,調研組成員相繼吐槽起來:“其它生活物資還好,奶製品價格太貴了。國內3.5元一盒的牛奶,烏聯賣14元一盒,如果早晚一盒牛奶消費,牛奶這一項開支就高達每月840元。移民烏聯的話,未來絕對想喝不起牛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