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1頁
相比城內的蕭條窮苦,城東的碼頭卻繁忙許多,許多不明國籍的海船停泊在海邊,忙著裝卸貨物,打著赤膊的新羅漢子喊著口號,將一堆堆貨物搬到船上,旁邊的官員垂頭埋首記錄著貨物的進出清單,正中的碼頭口岸邊,無數明黃色旌旗迎風招展,百餘艘戰船零零散散分布在碼頭外的近海處,戰船如雲,風帆林立。一名身材魁碩的中年大漢披戴鎧甲,靜靜地站在碼頭的岸邊,兩側亦有許多大唐將士列隊雁形展開。
李績和李素認識這名將軍,急忙快走幾步迎上,三人互相見禮。
此人正是鄖國公滄海道行軍大總管張亮。
雖名為「亮」,其實名字並無半分亮點,不過在這貞觀朝里,張亮可謂名聲赫赫,他是凌煙閣功臣之一,排名第十六。如果李世民心血來潮辦個閱文集團的話,張亮至少也是白金主神了。
張亮朝李績行禮時尤為恭敬,雙手為揖,腰彎得很深,神情滿是敬服。
不僅僅因為李績這一戰打入敵國都城的功勞,更重要的是,張亮從隋末時期便是李績的部將,二人當初同在李密帳下,張亮便是李績的直屬部將,後來李績投唐,張亮也跟著過去,李績受到李淵李世民重用後,也是他將張亮推薦進秦王府,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派張亮秘密潛入洛陽招兵買馬,後來事泄被李元吉拿住,張亮在獄中受盡酷刑,卻咬緊牙未曾招出李世民這個幕後黑手,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念其功勞,從此官運亨通,平步青雲。
當然,無論張亮的名聲多大,比起李績還是弱了幾分,李績是如今大唐軍方的名將,其用兵韜略僅次於戰神李靖,實實在在的軍方二號人物,張亮近年雖多有驕狂,然則在李績面前還是老老實實不敢放肆。
「末將拜見大將軍,將軍此戰名揚天下,世人皆驚,末將拜服。」張亮開口第一句話便是無比的恭敬。
李績笑了笑,道:「你如今已是刑部尚書,爵封國公,亦與老夫同列凌煙閣功臣,早已與老夫平起平坐,無須自稱『末將』。」
張亮恭謹道:「末將從隋末之時便是大將軍的部將,一輩子都是大將軍的部將,名位縱然再高,亦不敢與大將軍平起平坐。」
李績笑道:「不說這些了,來,快與老夫見過新羅女王殿下,此次能夠安然抽身,女王殿下幫了大忙。」
張亮急忙與一旁含笑不語的新羅女王見禮。
最後才輪到李素上前主動與張亮見禮。
李素與張亮並不熟,當初在長安時曾經有過一段交集,不過那時張亮比較冷漠,直到李素後來與李績認了親之後,每逢年節兩家才互送節禮,有了些許往來。
今日張亮顯然對李素熱情多了,未等李素行禮躬身,張亮便搶先托住了他的雙肘,笑道:「賢侄勿須多禮,聽前線軍報上說,此戰打入高句麗都城,全因賢侄一人之謀劃,老夫委實佩服得很,陛下常贊賢侄為大唐英傑,所言不虛也,果然是少年英雄,不可小覷。」
李素急忙謙虛推讓。
張亮與新羅女王客套一陣,許久之後,張亮看了李績一眼,神情肅然道:「大將軍,末將奉旨率戰船百艘停靠新羅國金城港,接大將軍和諸位將士回大唐,請大將軍下令將士們上船。」
李績點點頭,帳下部將馬上將登船的命令傳到隊伍中。
新羅女王神情有些焦急,李績看在眼裡,笑了笑,隨即道:「讓所有將士卸下身上的甲冑和兵器,交予新羅國將士,然後牽馬上船。」
新羅女王聞言鬆了口氣,忙向李績道謝。
很快,兩萬將士依令將身上的甲冑兵器卸下,碼頭的空地上,一時間甲冑兵器堆積如山,新羅將士們忙著整理歸類,而大唐的將士們則牽著各自的戰馬,嘻嘻哈哈登船,碼頭內外到處洋溢著歡聲笑語。
張亮這次帶來的船隊足有百艘,時下大唐的水師發展並不大,這百餘艘戰船幾乎已是大唐水師的所有家底了。所謂的戰船裝載量也不算大,比起明朝鄭和下西洋那種航母般的大船自是小了許多,不過每艘船載五百人還是足夠的,兩萬將士加上各自的戰馬,百餘艘船堪堪夠了。
待所有大唐將士登船之後,李績三人與新羅女王道別,張亮下令鳴號揚帆,百艘戰船滿載大勝而歸的將士,慢悠悠地朝南駛去。
……
李績李素二人登上了張亮的座船旗艦,三人在豪奢氣派的艙房內談笑風生,這時李績才問起了李世民所率主力大軍的動向。
張亮顯然對主力比較了解,作為東征的偏師之一,張亮所部水師時刻與李世民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主力大軍的動向隨時在張亮的掌握之中。而李績所部卻因孤軍深入敵後,自與李世民分別後,與主力的聯繫便徹底切斷了,直到此刻張亮說起,李績二人才了解。
李世民領軍西撤後,路上並未遇到敵襲,泉蓋蘇文所率的十五萬敵軍被李績所部兩萬輕騎死死拖在遼東城和大行城附近數百里範圍內不得動彈,待到李績領軍攻下了高句麗的慶州城之後,泉蓋蘇文所部更是徹底失去了戰場的主動權,從頭到尾被兩萬唐軍牽著鼻子走,唐軍主力面臨的威脅從此解除,所以李世民領著主力無驚無險地回到了大唐國境線內,在營州紮營休養三日後,主力繼續朝長安方向撤退班師。
退回國境以後,主力的糧草危機也宣告解除,後方的糧草源源不斷地送進軍中,大軍將士到達營州之前緊巴巴過了幾日食不果腹的日子,倒也沒出現任何變故,將士們情緒比較穩定。倒是解決了糧草問題後,程咬金等大將聚頭一商量,紛紛向李世民奏請再次攻打高句麗,趁著高句麗國中內亂,對大唐來說正是大好時機,若再次攻打高句麗,其勢必如猛虎入羊群,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