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頁
轟!
不愧是禁軍儀仗,所謂令行禁止,絕無違抗。
隊伍停下,李治不等烏福攙扶,逕自跳下馬車,站在大路中間,頭也沒回地揮揮手。
「來人,將這輛馬車砸了,砸得越碎越好。」李治大聲下令。
李素騎在馬上,嚴厲的目光漸漸柔和。
烏福卻一愣,不敢置信地道:「殿下欲……砸馬車?這,這是為何?」
「本王的主意,由得你多嘴問麼?」李治朝烏福厲聲喝道。
烏福一顫,急忙招手叫過十幾名禁軍,手執大斧二話不說開始對這輛華麗的馬車又劈又砸,一炷香時辰過後,李治那輛奢華富貴的馬車已被砸成了碎片,從始至終,李治竟沒有回頭朝馬車多看一眼,臉上也不見任何心疼之色,仿佛砸的那輛馬車與他毫無關係。
待禁軍們砸完車復命後,李治面朝李素站定,整了整自己的衣冠,然後長揖到地,直起身肅然道:「多謝子正兄點撥提醒,早年在宮學裡讀書,孔師褚師皆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治讀書時只知死背,卻不知義理,今日幸得子正兄棒喝,治終於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子正兄於治,不僅是錚友,亦是良師也,治年歲尚幼,往後必有行差踏錯之處,還望子正兄隨時不吝直言,如今日般厲言棒喝,察糾治之錯漏失當,治必以師禮執之。」
長長一席話,說得誠懇切真摯,一旁的烏福,還有付善言等將領,表情都充滿了訝異和滿滿的感動,眾人望向李素的眼神也漸漸產生了變化,尤其是付善言,雖然仍是一副不遜於鄭小樓般的冰冷酷臉,眼中卻多了幾分善意和柔和。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這一輩子遇到的朋友不少,有的屬於狐朋狗友,可共富貴卻不能共患難,安享富貴時不管幹什麼,狐朋狗友總是一味的附和贊同叫號,不分善惡,不辨是非,交到這樣的朋友,往往是人生的大不幸。
幸運的是,李素不是這樣的朋友,他可以陪李治玩,跟李治鬧,逗悶取樂樣樣都不缺,但真正遇到大是大非的事情時,他也從不曲附,從不妥協,他有他堅持的底限。
李治年歲尚幼,並不知道得此益友是多麼幸運的事,但旁邊的烏福和付善言卻是成年人,他們看得出李素嚴厲勸諫背後隱藏的莫大善意,也看得出晉王殿下得此益友後,對其成長有著多麼大的好處。
不知不覺間,烏福和付善言看李素的眼神有了些許的變化,目光里摻雜了幾分真正的敬重之意。
看著李治誠懇認錯的臉,李素收起了嚴厲之色,漸漸綻開了笑容。
從歷史大勢來說,李治品性的好壞,比處理這場天災更重要,幸運的是,李治懂得了民貴君輕的道理。
第五百八十三章 災年百姓
論「民貴君輕」的道理,除了戰國先賢荀子外,對這句話理解得最深刻的當世之人有兩個,一個是李世民,還有一個是魏徵。
當然,更準確的說,「理解深刻」這個字眼是屬於魏徵的,至於李世民,可以說他理解深刻,也可以換個說法,口號喊得最響亮。
早在貞觀十一年,魏徵上《諫十思疏》里便提到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李世民當時一聽,哎呀,老魏這特麼是個出色的段子手啊,裡面好多經典段子……不,經典金句,美滴很,必須拿來抄襲一下,吆喝幾聲。於是便有了後來李世民常掛在嘴邊的「民,水也,君,舟也,水亦載舟,水亦覆舟」的響亮口號。
這句話也很形象地從另一個角度形容了「民貴君輕」的理念,事實上相對歷朝歷代而言,唐初對「民貴君輕」的理念確實實行得比較不錯,舉朝上下君聖臣賢,民風樸實,也正因為這個理念,從而打下了貞觀盛世的堅實基礎。
這個時代的君臣不是沒有私心雜欲,只不過相對別的朝代而言少了許多,君臣和百姓齊心協力,共創盛世,為此甚至願意小小犧牲一下個人的私利私慾,無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還是低卑到塵埃的普通百姓,凡事都有講道理的習慣,再大的權勢也大不過「道理」二字,一旦從朝堂到民間有了「講道理」的風氣,這個世道自然便是朗朗乾坤,可見青天白日,大唐自此而雄視天下,睥睨宇內,文官以死諫,將士效死命,內則民風純樸,外則戰無不勝,大唐的崛起,不是沒有道理的。
事實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理念,李世民也經常說給他的皇子們聽,說得最多的,自然便是那位被掰彎了的太子殿下,李世民在他這位嫡長子的耳邊跟唐僧似的不知嘮叨了多少年,可以肯定太子殿下不勝其煩,恨不得劃破父皇的肚皮,扯出他的腸子,再用腸子勒住他的脖子,用力一拉,耶……
嘮叨很多遍,有沒有效果不可知,反正在李素看來,那位太子殿下的德行怎麼看都不像是相信「民貴君輕」這個道理的人,反而一次又一次的作死,一次又一次露出凶戾殘暴的本性。
至於眼前這位小屁孩李治,李素卻露出了真誠的笑容,看著他滿臉誠懇的認錯,而且毫不猶豫毫無留戀地砸了自己的馬車,李素由衷地舒了一口氣。
龍生九子,各有稟性,放眼望去,實在很難找到一個好東西,全都長歪了,可喜可幸的是,眼前這個小屁孩比較正常,他有正常人的善良,也有正常人的誠實,能夠明辨是非,亦知人間善惡,當然,也有著屬於小屁孩的天真懵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