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6頁
侯君集冷笑:「如果失敗了呢?大唐立國近三十年,好不容易樹立起的威望一朝喪盡,談何天下歸心?」
「問題是,現在滿朝上下,君臣都不覺得此戰會失敗啊……」
侯君集嘆道:「大唐這些年太順了,朝中君臣也漸漸開始膨脹了,總覺得王師天下無敵,戰無不勝,視天下英雄為土雞瓦狗,可是高句麗……不一樣啊。」
李素想了想,道:「或許會敗,但應該不會是大敗,陛下和諸位老將皆是身經百戰之人,對戰場的形勢估判還是不會失準的,不過若想完全平了高句麗很難,百濟和新羅也不是軟柿子,雖說現在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之間內戰頻繁,一旦我大唐出征,他們三國很可能會罷戰聯手,共同對外,更何況,離三國不遠還有一個倭國,這個國家向來卑鄙無恥,很難說他們會不會從中橫插一手,總之,遼東這一局棋太亂,太複雜了,若未將整個半島的全局了解透徹,實在不宜對它們妄動刀兵……」
侯君集奇怪地看了他一眼,道:「倭國?賢侄對這個國家是不是有些誤解?據老夫所知,此國最是謙卑,他們的文字和禮法皆效我大唐而設,無論國王臣子還是百姓,皆崇尚我大唐風土,以習我大唐文字,擁我大唐物產而自豪,近年倭國國主更遣使者朝賀,請求陛下允許其國送遣唐使來大唐,深入學習大唐的文化和佛法,以及建築,造橋等等,此國的表現來看,似乎並無你所說的那般卑鄙無恥呀。」
李素苦笑,這個國家的壞,如今還沒顯露出來,尤其是如今的大唐無論君臣還是百姓,眼睛都長在頭頂,把那麼多國家打服了,一個小小的倭國怎會看在眼裡?誰都不知道自己的臥榻之側睡著一頭吃人的狼。
現在沒法解釋,解釋也沒人信,只能靠自己有生之年想個法子禍害一下它了。
二人坐在前堂討論東征之事,說來說去,態度都是一樣的悲觀,越說越沉悶。
侯君集沉默坐了一陣後便告辭了。
李素將他送到門口,看著十餘騎飛馳而去,心中不由暗自祈禱,但願李世民腦子不要抽風,給大唐多留點時間出來,讓百姓多喘口氣,也讓朝廷的準備更充分一些。
真正的歷史上,李世民東征小敗,原因有很多,其中「好大喜功,倉促而戰」絕對算是很重要的一個。
……
侯君集回長安的消息在朝堂里不大不小鬧出點動靜。
當初侯夫人為保侯家老少婦孺當眾自戕的事,大家仍記憶猶新,後來因為侯夫人的死,侯家終於恢復了爵位,而且眼看侯君集又將得到重用,率軍出征西域,侯家的風光漸漸回來了。
看在許多人眼裡,不由唏噓不已,時也,命也,侯家此番沉浮,冥冥中似乎縈繫著某種善惡循環的報應,侯君集參與謀反,最後夫人用生命為他抵償了惡因,這一樁因果算是到此為止了。
侯君集回家很低調,而且回到家便閉門謝客,任何同僚都不見,家中一眾侯家老少婦孺迎上來,侯君集也沒理會,獨自捧著侯夫人的牌位坐在侯家祠堂里,整整坐了一夜。
這一晚,許多人聽到侯家祠堂里傳出如野獸受傷般的嗚咽哭泣聲,天剛亮,祠堂的門打開,侯君集一身紫袍官服出現在眾人面前,面無表情地整理了衣冠後,朝太極宮走去。
昨夜以及昨夜以前的一切,恰如一頁風雲翻過,不留痕跡,心底里有沒有留下永久的傷,只有他自己清楚。
太極宮門外,侯君集獨自站在門前的大廣場上,等待散朝。仰頭看著正陽門上高聳巍峨的城樓,侯君集表情平靜,無悲無喜。
門外的禁軍好奇地看著他,他們自然都認識侯君集的,只是大家都沒想到,當年意氣風發的侯大將軍被陛下從黔南召還之後,樣貌更多了幾分滄桑,也變得更沉默了。不知道這一年多里,他究竟有過怎樣的經歷。
沒過多久,城樓上傳來悠揚的鐘聲,散朝了,文武朝臣三三兩兩從宮門內走出來,見到獨自站在宮門外的侯君集,朝臣們皆愣了一下,然後有的上前主動打招呼,有的則默默地繞開,視若未見般朝外走。
程咬金李績牛進達等老將並肩走出宮門,見到侯君集後紛紛上前,大笑著拍他的肩,圍在一起寒暄起來。
武將們到底都是直腸子,儘管侯君集以前與大家的關係並不太和睦,可畢竟大家都是一同為陛下打過江山的袍澤,以往的恩怨也不算什麼深仇大恨,哈哈一笑彼此便揭過去了。
程咬金甚至還拍著他的肩,邀請侯君集去他府上飲宴接風,李績在一旁很熟練地拆程咬金的台,程咬金大怒,叫囂著要與李績單挑,旁邊的牛進達也不拉架,反而哈哈大笑……
仍是熟悉的袍澤,熟悉的味道,侯君集謙遜地笑著,相比當年的目空一切,如今的他更溫和更懂禮數了,不停笑鬧的程咬金等人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顯然侯君集如今的變化令大家很吃驚。
宮門內緩緩走出一位身著絳袍的宦官,揚著手中的拂塵,朝侯君集笑了笑,尖著嗓子揚聲道:「陛下有旨,宣侯君集甘露殿覲見——」
第八百四十七章 子夜良緣
李承乾謀反事敗,侯君集參與謀反,時隔一年多,李世民與侯君集再次相見。
沒人知道這次君臣會面究竟說了什麼,李世民殿內揮退左右,君臣二人相對而坐,兩個時辰後,侯君集才從甘露殿出來,臉上的表情很複雜,帶著微笑,面頰上卻淚痕未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