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138頁

    李世民批完奏疏,抬頭不經意望向李素時,第一眼看見的便是李素眼角的淚花。

    不得不說,淚花兒確實加了分,李世民的臉色頓時緩和了一絲。

    「哼,知道哭還算有救,也不枉朕今日浪費光陰見你一面了。」

    李素愕然:「……」

    如果告訴他自己眼角的淚花是憋呵欠憋出來的……

    李素非常理智地決定閉嘴,抬袖急忙抹去了淚。

    李世民的臉色仍很難看,瞪著李素道:「知道朕為何拿你下獄,又為何將你罷官除爵,流放千里嗎?」

    「知道,臣做錯了事。」李素不假思索地回道。

    李世民冷笑:「奇了,你李素十幾歲便又奸又滑,從無錯漏,你怎麼可能做錯事?」

    李素嘆道:「臣有錯,理當領罰。」

    「你有何罪?」

    「臣做這些事不該瞞著陛下。」

    李世民眼中閃過一絲怒意,陰沉著臉道:「這就是你的罪?僅此一罪乎?」

    「僅此一錯。」

    李世民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李素!你好放肆!莫非你至今仍不清楚朕為何懲處你?」  

    「臣愚鈍,請陛下明示。」

    李世民怒道:「你壞我大唐與吐蕃和親,暗中挑起六國之斗,如今吐蕃南疆陳兵五萬,大戰一觸即發,李素,這一切皆因你所為!爾之罪,豈止欺瞞朕!」

    李素抬起頭,定定注視著李世民,面對帝王的雷霆震怒,他的表情卻很平靜,只淡淡地道:「陛下,臣之所為,皆出於體國忠直之心,臣……有錯,但無罪。」

    李世民怒極反笑:「你的意思是說,因你之故而致兩國交兵,生靈塗炭,反而是你的體國忠直之心?」

    「是。」

    李世民死死瞪著他:「李素,是你吃錯了藥,還是朕聽錯了?」

    李素笑了,笑得很甜:「臣沒吃錯藥,陛下也沒聽錯,臣就是這麼說的,陛下是萬邦景仰的天可汗,當年陛下還在秦王潛邸之時,便以善納良諫,胸襟如海而天下稱道。臣今日有一言諫上,未知陛下肯納否?」

    李世民陰沉著臉,冷冷道:「罪臣之諫,朕為何納之?」

    李素笑道:「如此,臣無話可說,任由陛下處置。」

    殿內君臣二人再次沉默,陷入僵持的氣氛,久久無人說話。  

    不知過了多久,李世民努力讓自己暴怒的情緒平復些許,深吸了口氣,緩緩道:「爾既有諫,不妨道來,若是良諫,朕可納之……只不過,進諫歸進諫,你犯下的罪朕卻絕不輕饒。」

    李素垂頭道:「陛下,臣斗膽,請循君臣奏對之禮。」

    李世民驚異地瞥了他一眼。

    「君臣奏對」是很正式的君臣對話,一問一答間,每個字皆由舍人載於史卷,流於萬世。

    只不過「君臣奏對」的正式與否,向來都由皇帝決定,如果皇帝覺得這次談話很重要,便事先在談話之前下令召來舍人和紙筆,殿中一個負責問,一個負責答,還有一個負責用紙筆記錄。

    今日卻是李素主動要求正式的君臣奏對之禮,李世民愈發奇怪,當皇帝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聽到臣子有如此要求。

    思量片刻,李世民狠狠剜了李素一眼,揚聲下令召舍人入殿。

    舍人姓崔,年初平晉陽之亂後代李世民宣旨與太原王氏聯姻的那位,與李素算是有數面之緣了,崔舍人很快匆匆來到殿內,先朝李世民見禮,然後看見了李素,二人含笑對視,互相點了點頭算是打過招呼。

    研墨,鋪紙,洗筆……一切準備就緒,崔舍人一言不發,毛筆飽蘸墨汁後懸停於紙上,靜靜等待君臣二人的奏對。  

    氣氛忽然間變得凝重莊嚴起來,李世民整了整衣冠,肅容淨面,身軀微弓,不論心中對李素如何憤恨,此時已是正式的君臣奏對場合,李世民只能依禮而行,待李素以國士,垂問天下之治。

    李素也整理好了衣冠,先朝李世民行了一禮,然後也不等李世民吩咐,逕自從跪伏之姿改為盤地而坐,神情肅穆莊重。

    李世民咳了兩聲,肅然道:「卿欲進何諫耶?」

    李素拱手道:「臣進澤萬民,安天下之諫。」

    李世民眉梢跳了跳,沉聲道:「朕願聞其詳。」

    李素沉默片刻,組織了一下措辭,方道:「陛下,天下千年朝代更迭,興亡盛衰長不過三百載,短不到十年,此何以故?臣以為,四字可以概括,『天災人禍』。」

    李世民漸漸有了興趣,眼中露出饒有興致之色,笑道:「此四字何以解?」

    「天災,自是天降災禍,大唐自武德年開始,天災不斷,從江南的澇災,北方的旱災,還有蝗災,雪災,地震等等,陛下應該知道,這些天災幾乎每年每地都有,輕則糧食歉收,重則家破人亡,更嚴重者,百姓沒了活路,遂揭竿而起,若天時地利人和恰到時機,改朝換代則是必然。」

    「其次是『人禍』,這個幾乎是千年來改朝換代最大的原因,所謂『人禍』者,首先是君主昏聵無道,親小人而遠賢臣,然後是朝臣貪腐,官府殘暴,視百姓如草芥,苛以重稅,動輒殺戮等等,又或者君弱臣強,臣權勢大,禍亂朝野,這些都是『人禍』的一部分,故臣謂『天災人禍』皆是改朝換代的根本原因,只有當一個朝代的君主聖明,臣子賢明,吏制清明,民風樸實,才能奠定一個朝代中興乃至盛世的基礎……」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13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