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3頁
李泰嚇了一跳,見李素憤怒的模樣,李泰嘴唇囁嚅幾下,終究不敢再說什麼。
李素神情有些疲憊,長嘆道:「殿下可知去年的東征,咱們大唐一共折損了多少將士麼?」
「近十萬!」
「殿下可知,咱們大唐共有多少戶,其中老人多少,婦孺多少,青壯多少?他們有多少人在挨餓受凍,多少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多少良田因為缺乏人丁耕種而荒蕪,多少村莊因為青壯戰死而成了老人村,寡婦村?」
一連串的問題,令李泰瞠目結舌,訥訥不能言。
李素嘆道:「你什麼都不知道,你只想當太子,當皇帝。」
李泰沉默。
李素看著他,笑了笑,道:「想不想知道李治打算如何解決百姓的貧困?」
李泰抬頭盯著他。
「其實這個村莊李治也知道,去年我與他說過此事,他當時第一個念頭和涇陽縣令一樣,每年給村莊賑濟糧食,或者將整個村莊的老人婦孺遷移到另一個村莊去,後來他發現這個辦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因為天下的貧困,並不止於這一個村莊,若他將來當了皇帝,必須有長遠睿智的目光,廣闊如海的胸襟,仁愛子民如待父母,東徵結束後,李治覺得大唐未來至少十年內不能發動大規模的對外征戰,帝王和朝臣的主要精力將由征伐異國改換到民政民生上,鼓勵興商,開墾荒地,減免稅賦徭役,促進民間生育,推行真臘稻種等等……」
李素笑道:「殿下,這是李治未來執政的方向,將來他若為帝,朝堂的主要任務便是大力發展民生,讓百姓逐漸脫離貧困,不求全民皆富,至少大唐社稷的子民們不再挨餓受凍,只要勤勞,每個人都不會餓肚子,李治要做的,便是子民的『溫飽』二字,如果他在位期間能做好這件事,那麼,未來青史上的名聲絕不遜於你父皇,甚至尤有勝之……」
指了指遠處好奇圍觀自己的孩子們,李素嘆道:「這些孩子若在李治的治下,他們長大後不會被朝廷徵召為兵,不再過著沙場上朝不保夕的廝殺日子,他們只會拿起農具,唱著歌,下到地里幹活,用勤勞換取收穫,娶個婆姨生幾個兒子,多開墾幾畝荒田,多收幾斗糧食,平安喜樂活到兒孫繞膝那一天,最後壽終正寢,了無遺憾地瞑目。」
「殿下,這就是你和李治的本質區別,你心裡想的是不斷發起戰爭,征服更多的國土,用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來證明你比你父皇強,說到底,你是為證明自己而活著的,可是你偏偏忘了,大唐的百姓子民們經不起你的折騰,你若為帝,將是天下子民之大禍,而李治,則有仁君氣象,他不願意稱王稱霸,只想本本分分發展內政,休養生息,讓子民過上好日子,實現大唐真正的盛世光景,貞觀已近二十年,期間每年必有征戰,民間人丁糧食損耗巨大,李治要做的是盡力恢復民間的元氣,而你,卻是變本加厲……」
李素盯著他的目光漸漸凌厲起來:「所以,你不能當皇帝,如果你一定要當,我會用盡一切辦法,不擇手段地反對,不是為了李治,而是為了蒼生。」
李泰臉色蒼白,卻努力擠出一絲冷笑:「你在標榜自己的偉大麼?」
「我從不覺得自己偉大,只不過,如果當一件事我明明力所能及,卻沒去做,那麼,我就是在造孽。」
嘆了口氣,李素道:「回到你的王府里去吧,你應該在書房裡皓首窮經,鑽研聖賢經義,或是與士子們流連青樓,吟風誦月,亦或是庭院內舉杯邀月,暢懷生平,你縱然當不了太子,卻也是一生富貴,子子孫孫衣食無憂,殿下,你什麼都不缺,不要為了你的權欲而禍害天下百姓,百姓已夠苦了,他們經不起折騰了,放他們一條生路吧。」
李泰垂頭,臉色變幻不停,良久,抬起頭頂著他道:「你今日說什麼出城會獵,其實根本就是刻意帶我來看這些人的慘狀,然後跟我說這些大道理?李子正,父皇已冊李治為太子,你們已經贏了,我是怎麼想的,對你們來說還重要嗎?你究竟要我怎樣?」
「我只想讓你正確的認識自己,化解你心中的不甘和戾氣,或許,也想讓你放下仇恨,安安心心當你的太平王爺,將來不要做令自己後悔的事,更重要的是,你和李治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我想為李治留住這一份親情,讓你們兄弟不至於反目成仇,同時也為了讓你餘生平安,不被新君猜忌,你若放不下仇恨,最終害的是你自己,明白我的話嗎?」
李泰臉色愈發蒼白,卻深深垂下頭,不發一語。
良久,李泰仿佛虛脫般長嘆,神情帶著幾分苦澀和釋然。
「罷了,我已無恨。」
李素笑了:「是非成敗轉頭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若肯放下野心,釋懷恩怨,轉首再望天下,處處皆是怡人風景,人生之苦化作人生之樂,此生不亦樂乎,殿下,這是大智慧。」
李泰神情蕭瑟,低聲黯然道:「我已不恨他,他會不會恨我?我這一生果真能平安富貴到老嗎?」
李素肅然道:「一定會的,因為我還在朝堂。」
李泰遲疑地看著他:「李素,你我之間這些年恩怨糾纏,嚴格說來,你我是敵非友,你為何幫我?」
李素笑道:「你把我當成敵人,但我卻從未將你當成敵人,我說過,咱們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