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頁
段的作戰計劃,分別向各自預定的目標發起攻勢,聲威震天。
蔣介石焦急如焚,他一面責成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部署兵力擋
住東北解放軍入關,一面責令國防部長何應欽、參謀總長顧祝同,準備進一
步集重兵,固守徐州,必要時放棄徐州,死守淮河,以便拱衛南京。
徐州是著名的軍事重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楚漢相爭之時項羽曾
有徐州建都。
它是南京的大門,是津浦、隴海兩大鐵路交叉點。濟南解放後,徐州
“剿總”有兩種作戰方案:第一種方案是以攻為守,即向北進攻,阻止解放
軍南下,以佯攻濟寧,收復濟南為目的;第二種方案是向南退守,即放棄徐
州,退守蚌埠,扼淮河而守,以加強南京外圍防衛為目的。蔣介石似乎欣賞
第二個方案,他說:“徐州已是四戰之地,易攻難守,不如守淮。歷史上項
羽敗於垓下,垓下便是徐州附近之沱河集。徐州不是決戰之地。”但蔣介石
又怕撤出徐州政治影響太大,造成不可收拾的混亂局面;且撤防而守,若解
放軍跟蹤南下淮河,那局勢更加危險,因此,他又認為徐州為南京大門,決
不可輕易放棄。蔣介石呈騎虎勢。徐州主將劉峙優柔寡斷,莫衷一是。而杜
聿明力主第一方案,認為徐州兵力雄厚,趁解放軍濟南之戰後正在休整,由
武漢白崇禧部牽制中原野戰軍東進,集中國民黨軍主力向華東野戰軍發動閃
電進攻,以佯攻濟寧而收復濟南,來扭轉徐州被動挨打的局面。這個計劃經
蔣介石批准,白崇禧也同意配合行動。杜聿明決意指揮徐州西之邱清泉第二
兵團和孫元良第十六兵團,徐州黃伯韜第七兵團和李彌第十三兵團,在滕縣
附近同華東野戰軍決戰,定於10 月15 日行動。
杜十分驕橫地說:“對陳毅用迅雷不及掩耳之行動,50 萬大軍一戰而
勝,定可改變華東的戰局!”但出乎杜聿明意料,在10 月15 日這天,蔣介
石因遼西會戰非常危急,急調杜聿明赴東北指揮遼西作戰,杜的這個狂妄的
“計劃”成為泡影。
杜聿明一走,劉峙束手無策,大嚷道:“正在節骨眼上,光亭走了,叫
我如何是好!”他一面命令前線部隊停止行動,原計劃暫緩執行;一面向南
京何應欽、顧祝同請示爾後行動方略,並要求速派一名副總司令接替杜聿明
的職務。
何應欽、顧祝同決定仍按杜聿明北進部署不變,擬定以徐州為核心點,
以徐東之隴海段和徐南之津浦段為兩線的防禦計劃。並提名調華中“剿總”
副總司令宋希濂任徐州副總司令,建議由武漢白崇禧統一指揮徐州和華中兩
個“剿總”協同作戰,以對付陳毅、劉伯承的華東、中原野戰軍的聯合攻勢;
調華中“剿總”黃維的第十二兵團,轉用於徐州會戰。這個“一點兩線”的
方案,經蔣介石批准,速即著手實施。
然而宋希濂認為:徐州“剿總”所轄邱清泉、孫元良、黃伯韜、李彌4
個兵團,李彌是他的舊部,黃伯韜也較為踏實,指揮這兩個兵團,人事上不
會有很大困難。但孫元良虛偽狡詐,邱清泉驕橫跋扈,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這兩個人很難對付。且邱清泉又恃寵於蔣介石,宋希濂感到內則難於指揮,
外則難以料敵,稍有錯失,就可能遭滅頂之災。
他方寸大亂,躊躇焦慮,久而難決,便同幾位親信幕僚反覆研究之後,
決定棄新枝而踞舊巢,較為上策,遂於10 月26 日以“到鄂西後情況漸明,
正在做種種規劃積極部署”及“對徐州方面不熟悉”為由,電復蔣介石,請
收回成命,同時亦婉復劉峙。
蔣介石不允,宋希濂只好匆忙帶上隨行人員由荊門到沙市,候船東下,
這時卻意外地接到蔣介石一封電報:“已決定派杜聿明前住徐州方面負責,
吾弟可仍供原職,希按原擬計劃,實施為盼。”蔣介石要白崇禧統一指揮華
中和徐州兩個“剿總”,劉峙聞言,悶了好幾天,並發牢騷說:“白健生是寡
婦改嫁,對老頭子還可以抗衡論理,不聽調動;我好像是童養媳長大,骨頭
多大,當婆婆的都摸得清,服從是無條件的!”宋希濂免去徐州,劉峙弦外
之意,白崇禧見勢不妙,以劉伯承、陳毅“兩股未會合,華東由經扶(劉峙)
對付有餘,無統籌兼顧之必要”,而逃之夭夭。
10 月30 日,蔣介石令何應欽、顧祝同立即改變徐州“一點兩線”態勢,
必要時放棄徐州,退守淮河,實行所謂“守江必守淮”防禦計劃,主持制定
了《徐蚌會戰計劃》,並說:“我軍為集中兵力於蚌埠附近,擊破共軍攻勢,
達成戡亂建國之目的,著將徐州剿總所屬各兵團及綏靖區各部隊主力移至淮
河南岸蚌埠東西地區(包括臨淮關、懷遠、鳳台間地區),占領陣地,以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