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58頁

    決。”孫中山確定了“召開國會”、“息紛爭,事建設”、“固國體”的方針。

    國會在北京恢復後,黎元洪電請孫中山北上,並聘請孫中山為高等顧

    問,孫辭謝。

    孫中山對全黨宣示今後方針曰:“約法既復,黎總統為依法繼承之人,

    故相勸罷兵,示仗義者非為權利而動,至今後對於政府、國民監督指導,則

    其責任有不容逶避者。”當時,中華革命軍分布在山東、福建、廣東、四川

    等省,有一定的實力。中華革命軍將領和一些志願從事反袁的華僑,對孫中

    山立即結束軍事行動並解散革命軍隊持有異議。但孫中山力排眾議,一再發

    出立即收束的命令。對少數牴觸情緒較大的中華革命軍將領,孫中山甚至采

    取了強硬的態度。他電告在山東的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居正說:“各軍

    如不依令解散,即脫離關係。”對於華僑戰士,孫中山則反覆勸諭說:“假如  

    今日軍隊不解散,其數不過10 萬,華僑隊不過千數百人,其力未必能謂之

    無敵。惟以心力護此共和,則效力遠勝於武力。”孫中山還派廖仲愷、許崇

    清、蔣介石等人從上海乘輪船赴山東濰縣,向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傳達孫中山

    “罷兵”之意,與居正等人面商軍隊收束各事。孫中山命夏重民率華僑討袁

    敢死先鋒隊從山東濰縣撤往上海徐園。孫中山親往徐園慰問華僑敢死先鋒隊

    全體同志,發表演說,並設宴為歸國從軍華僑洗塵,以表中華革命黨酬謝諸

    君之熱心。

    幾百名敢死先鋒隊員需要一筆遣散費,而中華革命黨財政部又缺款。

    孫中山命廖仲愷向各方籌借款項,得南洋菸草公司經理簡照南捐助3 萬元,

    孫中山又賣掉了自己的那部小汽車,才湊足此數,每人發300 元遣散旅費。

    廖仲愷將加拿大的華僑討袁敢死隊員馬湘薦給孫中山作衛士。

    在孫中山的督促下,居正等赴濟南,與山東督軍張懷芝和北京政府代  

    表商定編遣中華革命軍東北軍事宜。不久,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在濰縣、高密、

    昌東等地交槍,由北京政府和山東督軍派人編遣。

    在廣東,中華革命軍有3 個軍,數萬人。孫中山多次致電朱執信遣散

    軍隊。數月間,廣東的中華革命軍煙消雲散,想留在軍中學習軍事的華僑同

    志,也被孫中山勸回南洋各埠。

    陳炯明的討逆共和軍也被編遣。但陳明炯提出:“個人放棄兵權,部隊

    不能遣散。”他是個久掌軍權的人,深知保重軍隊的重要性。因此,他在交

    出軍隊時,謀取隱保軍隊之策,希望時機到來,再把軍隊拉出來,樹旗立寨。

    陳炯明派親信馬育航、鍾景棠等人去廣州,與廣東省省長朱慶瀾談判,

    以“軍中多屬粵省退伍軍官,略事改編,即成勁旅,較重新徵募訓練,事半

    功倍”為理由,要求把討逆共和軍全部改編為正式陸軍。朱是北洋派官僚,

    與桂系軍閥素無交往,和南方國民黨人卻有些交情。而且他初到廣東,毫無  

    基礎,需要拉攏地方勢力,收編軍隊以鞏固自己的地位。陳炯明的要求正好

    迎合了他的需要。

    朱慶瀾將討逆共和軍汰弱留強,編為省警衛軍20 營,歸朱慶瀾管轄,

    分兵駐守東江各屬。這樣,陳炯明部隊就借“警衛軍”這一合法外衣保存下

    來,這支部隊基本上仍在陳炯明的老部下洪兆麟、羅紹雄、熊略等人的控制

    下。到後來孫中山在廣州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時,這支部隊成為援閩粵軍的

    基本力量。

    在四川、福建的中華革命軍,也都結束了軍事行動,並相繼解散。

    不僅中華革命軍完全收束,就是中華革命黨,也宣布停止活動。孫中

    山指示中華革命黨本部向各地支部發出通告,宣布不僅收束軍事,一切黨務

    亦應停止。

    孫中山認為執法者已贊成共和,中國已具備了從事和平建設的環境,

    “破壞既終,建設方始”。孫中山為了向國人表示從事和平建設的決心,宣  

    布從此不再過問國事。這和當時進步黨人、國民黨穩健派標榜的“不黨主義”

    相仿。

    孫中山為了表示與北京政府合作的誠意,接受了黎元洪頒授的大勛位,

    並在上海寓所舉行了正式接受大勛位的儀式。他多次鼓勵在上海的國民黨議

    員北上,以便組織一個好國會,制定一部好憲法。他在歡送國會議員北上的

    茶話會上,向全世界公開提出以“地方自治為建國基礎”的政治主張。

    國會議員北上後,孫中山遊歷杭州、紹興、寧波等地,行蹤所至,無

    不發表講演,鼓吹地方自治和直接民權。孫中山的這一救國方案,仍是以美

    國為模式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他認為,學習美國、瑞士等國家實行地方自

    治的制度,便能建設真正的共和,使民國名實相符。孫中山的這一設想,並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5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