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頁
影響。
惲代英在《新青年》上發表過不少文章。1920 年下半年,陳獨秀、李
漢俊、袁振英以及共產國際代表馬馬耶夫都曾先後到過利群書社,想同惲代
英以及利群書社成員林育南、項英(項德隆)、李書渠、李求實、盧斌、施
洋等,建立更密切的聯繫,使他們早日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武漢黨支部的
董必武、陳潭秋、劉伯垂、包惠僧等,也曾同惲代英交換過意見。1921 年
夏,利群書社召開大會,擁護無產階級專政,擁護布爾什維克式的黨,組織
共存社。1921 年冬至1922 年春,惲代英、林育南、盧斌、項英、李求實等
大多數共存社成員都先後加入了共產黨。
山東濟南最早傳播新文化的是山東省議員、中華革命黨人王樂平,他
在五四運動中,是山東比較活躍的人物,曾代表山東省議會前往上海,籲請
各界支援山東人民收回山東主權,收回青島。1919 年冬,王樂平開辦齊魯
書社,公開推銷全國各地出版的進步書刊,包括《新青年》、《每周評論》、《資
本論入門》、《唯物辯證法》、《俄國革命史》等,在山東傳播馬克思主義。
王樂平是山東政界和文化界很有影響的人物,他與陳獨秀相識,彼此
保持密切的聯繫,陳獨秀在上海建立共產黨發起組後,致函王樂平,約他在
山東組織共產黨。
王樂平雖然贊成社會主義,但卻不願加入共產黨,他把在山東建立共
產黨的任務讓給他的遠親、同鄉王盡美。
王盡美是山東莒縣北杏村的一位佃家的兒子,12 歲才進私塾讀書,20
歲來到山東第一師範讀書。剛剛來到濟南不久,便遇到了五四運動,他代表
山東學生會去北京,認識了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負責對外聯繫的羅章
龍,參加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活動,成為該會的通訊員。這使王盡美的思
想發了變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1920 年9 月,王盡美在濟南教育會成立了“山東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參加者最初10 人,後來發展到50 餘人。山東省一中學生鄧恩銘、育英中學
的國文教師王翔千都是積極分子。
鄧恩銘是貴州荔波縣水族集居村寨水浦村人,是水族人,祖父和父親
都是醫生。他6 歲進私塾,10 歲入荔泉書院,16 歲離開貴州來到濟南。他
從西南來到山東,依仗叔父的幫助。他的叔父是清朝進士,在山東做縣令,
寫信要他來濟南讀書。
這樣,鄧恩銘於1917 年10 月來到濟南,進一中學習。五四運動中,
鄧恩銘被推選為一中學生自治會負責人,兼出版部長,與一師學生領袖王盡
美結識。
王翔千比王盡美大10 歲,是山東諸城人,是王盡美的遠親,因而相識。
王盡美、鄧恩銘等又組織了勵新學會。這是一個學術團體,以研究學
理,促進文化為宗旨,主要活動是發行報刊雜誌,舉辦學術講壇活動,並以
《勵新》半月刊為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會員發展到60 餘人。
王盡美、鄧恩銘時常去北京,向李大釗請教如何開展馬克思主義宣傳
和建立共產主義的組織。
1920 年冬,李大釗派人來濟南幫助王盡美、鄧恩銘建立共產黨組織。
次年初,濟南共產黨小組秘密成立,王盡美、鄧恩銘吸收了山東馬克思學說
研究會和勵新學會的進步分子參加。最初的黨員有王盡美、鄧恩銘、王翔千、
王象午、王復元、王用章、賈甫等。
第二十七章南湖船頭
廣東是新思潮傳播較早的地區之一,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的新文化運
動,在廣州引起了強烈反響。1919 年春,一個叫鄭蒼生的人在廣州建立了
“共和工黨”,出版《共和工黨》月刊,雖然這個組織在1921 年秋停止了活
動,但其主要成員後來參加了廣東黨的早期活動,有些人加入了共產黨。
五四運動爆發後,廣州組織了學聯和進步團社,出版進步書刊,湧現
出一些群眾領袖,如彭湃、楊匏安、劉爾崧、阮嘯仙、周其鑒等。楊匏安是
最早在廣東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人。
楊匏安是廣州香山縣人,他本來在家鄉教小學,由於揭發校長貪污學
款,遭到校長忌恨,而被誣入獄。他出獄後為尋求真理東渡日本,在橫濱勤
工儉學,接受馬克思主義。
回國後在澳門教書,不久到廣州時敏中學任教,同時兼任《廣東中華
新報》記者。1919 年7 至12 月在《廣東中華新報》發表《唯物論》、《社會
主義》、《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一稱科學社會主義》等十幾篇宣傳馬
克思主義的文章。
1920 年10 月,北京大學畢業生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3 人,從北京
經上海回到廣州,他們都是陳獨秀、李大釗的學生。
陳公博的父親陳致美曾任廣西提督,因參加反清活動於1907 年被捕入
獄,辛亥革命後任省議會議員、都督府軍事顧問,1912 年9 月去世。陳公